脑梗塞即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目前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梗塞的重要因素,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解除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颈动脉狭窄可造成脑梗塞
大脑的血液在颅外由四条血管供应:两条颈动脉和两条椎动脉。这四支动脉任何一支发生病变都可以导致脑缺血,引起脑梗塞。随着机体的衰老和血管的硬化,人体各处的动脉内可形成动脉硬化斑块,造成动脉狭窄。其中颈动脉的分叉处是较常发生的部位。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可出现钙化、出血、坏死、脱落,其结果就会导致颈动脉闭塞及脑梗塞。欧美国家中约20%-30%的脑梗塞是由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中国人这方面的数字约为22%,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约有100万人因为颈动脉狭窄而发生脑梗塞。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是发生脑梗塞和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塞发生率存在正相关性。临床资料表明,颈内动脉狭窄越显著,发生脑梗塞的危险性越高。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小于75%的患者,发生脑梗塞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几率为12.7%;而狭窄程度大于75%的患者,脑梗塞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60%。大量颈动脉狭窄患者因为没被早期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而造成脑梗塞。
颈动脉狭窄治疗现状
脑梗塞是一组以脑组织缺血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 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治疗费用高等“五高”特点。
我国现有脑血管病患者700万,每年新发约200万,其中,80%为脑梗塞,并且正以每年8.7%的速度在递增。大约22%的脑梗塞是由颈动脉狭窄病变所导致。以往针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这一部分是被忽视的,大量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发展到出现症状后甚至到了晚期才去医院就诊,病情往往变得复杂,很多患者出现双侧狭窄病变,更增加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难度和风险。
颈动脉狭窄是唯一能通过外科干预而消除的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对此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卫计委(原中国卫生部)2009年公布的《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和防控指导规范(试行)》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作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的首选推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目的在于改善脑供血,纠正或缓解脑缺血的症状,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的发生。依据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症状进行治疗,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其中外科手术治疗就是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简称CEA,是通过外科手段将堵塞在颈动脉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取出,使颈动脉重新开放,并使血管壁重新变得光滑,降低栓子形成的可能,不仅能够预防脑梗塞的发生,而且可以减缓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低再狭窄率、低致残率和低死亡率的特点,根据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对它推荐属于一级的。
研究证实,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发生脑梗塞的几率要明显高于没有狭窄的患者,全球每天都有许多人患脑梗塞或者出现脑梗塞的危险信号(小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此类人员很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是大面积或致死性脑梗塞。对于这些高危患者,除了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来降低风险,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治疗心脏病等,还应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于颈动脉狭窄超过一定程度的患者应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解除颈动脉狭窄可以显著降低脑梗塞及死亡的风险,目前已经被医学界公认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此种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不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早在60多年前就已经开展。1953年,美国医生DeBakey完成了世界首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美国大范围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后,随着手术量的逐渐增加,美国的脑梗塞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和欧洲做了有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防治颈动脉狭窄导致卒中的多个有效性试验,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客观评价,即NASCET、ACAS,ECST和ACST等,证实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加上良好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及致死性、非致死性脑梗塞的发生。其中,ECST和NASCET的研究对象均为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ACAS试验和NASCET试验分别探讨了无症状患者和有症状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效果。结果表明,对于狭窄程度≥60%的无症状患者,手术治疗较药物控制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对于有症状的重度狭窄(70%~99%)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2010年,ACST-1试验的公布,比较了无症状患者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十年的效果,其结果显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十年后的脑梗塞风险是降低的,再次肯定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毋庸置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已经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作为大多数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的首选推荐。目前,CEA是美国仅次于阑尾炎和胆囊切除的三大常见手术。每年的CEA手术例数在20万例左右。
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不仅得到我国神经内、外科界的高度重视,也已经成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首选外科干预方式,并已将之列入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攻关项目。
什么情况下需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目的,首先是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其次是预防和减缓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1)有明确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或脑梗塞症状稳定后仍然有症状发作;(2)积极的药物治疗症状无法缓解者;(3)血管腔狭窄程度达70%以上。有些患者自己没有症状,只是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这要看斑块的大小、软硬度以及有无斑块破裂等情况而定治疗方案。小的斑块、没有造成颈动脉狭窄的和非漂浮性斑块,可以暂时不必手术治疗,应当随诊观察,但必须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防微血栓形成。若发现斑块增大造成颈动脉狭窄时应当及时手术治疗。
如果检查发现有颈动脉狭窄,要视狭窄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狭窄程度小于50%时,可以用预防血栓的药物治疗,不必手术;若狭窄50%至70%,临床无症状可以密切观察和药物治疗,有症状时应当手术治疗;若狭窄大于70%时,血流动力学会明显地受到影响,造成脑梗塞的几率很大,应当手术治疗。而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不宜一次手术解决,因为颈动脉狭窄时已经造成脑血流降低,如果突然一次性增加双侧脑血流,会导致脑组织突然的过度灌注性损伤,出现脑水肿,严重会出现脑疝危及生命,所以双侧颈动脉狭窄时,应当先解决严重的一侧病变,至少1-2周后再行另外一侧颈动脉手术。当发现一侧颈动脉完全闭塞,只要对侧代偿的好,可以不用手术。但是如果对侧颈动脉也有狭窄,则应当先设法重建闭塞侧的颈动脉血流,目的是为了下一步行狭窄侧的颈动脉重建手术奠定血流基础。
专家提示
有人认为做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就不用吃任何药物了,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硬化引起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只是解除了颈部血管的狭窄状况,而不能解除全身性动脉硬化的状况,所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仍需要服用相应药物,一方面防止其他血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另一方面也防止手术后的血管再次堵塞。
医患连线
问: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以后还会不会再得脑梗塞?
韩广明:颈动脉狭窄手术后也还是有可能再发脑梗塞的。脑梗塞是系统性疾病,颈动脉狭窄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切除了可能会脱落导致脑梗塞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也解除了动脉狭窄而改善了大脑的血液供应,起到了预防脑梗塞的作用,降低了脑梗塞的风险。但脑梗塞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比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等也同样可以导致脑梗塞。所以,建议患者严格执行医嘱,正规治疗,控制好各种危险因素,定期体检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做到这些,患脑梗塞的几率才会大大降低。
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韩广明:接受CEA的患者多为兼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的老年患者,术后患者要根据自身的血压、血糖坚持规律服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复诊。
问:哪些检查可以发现颈动脉狭窄?
韩广明:一般筛查包括听诊、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这些检查均为无创性,可以查出患者的颈动脉有无狭窄及狭窄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