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意思是说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强大起来;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季。从气候特点来看,秋季‘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发生改变。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面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
尤其是在夏末秋初,机体内部气血运行在转换,体质正常的人能够顺应季节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体质异常的人调节能力差,很容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如:疲乏无力、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皮肤干燥、经常感冒、出现过敏性鼻炎、皮疹等,女性朋友还会出现月经的异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人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舒服症状,为此秋季养生重在养阴防燥。
秋季补“三虚”
俗话说:春困秋乏。在秋季人体的气要完成阴阳转换,气从夏季“休假”的状态一下子就到了“忙碌”的工作中来,平素不注重养生的人这时候是很难适应的,人们很容易感觉疲劳,身体有一种说不出的疲乏感,影响工作和学习。所以说秋乏的主要原因就是气虚。其病因为肺气虚者当属“秋乏”首位。主要表现为气短声低,自汗咳嗽,易感冒。肺气在人体最外,夏季与阳气一起“共同工作”,到了秋季,肺气在抵御外邪的同时,还要把阳气输送到人体内部,这时候人们如果不注重养生,肺气最容易受伤。出现呼吸无力,少气懒言,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黄芪是补气良药,侧重补肺气,具有补气消肿,止汗的作用,平素泡水喝即可。在此给朋友们呈上补肺汤一剂,用来补益肺气,方为人参、炙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 、桑白皮,在秋季有过敏性疾病的朋友可用此方剂。
心慌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苍白、便秘或腹泻多是心、脾气虚,此为劳伤心脾,所谓“劳”即指脑力劳动,过度的思考问题,会耗伤心脾之气,这种情况多为上班族,尤其是白领女士。工作压力大,深夜加班,最终导致身心疲惫,自觉心慌,有早搏,疲乏无力,脸色不红润。中医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气虚,不能将血液上运输的面,导致面色苍白。脾气虚弱,运化食物的功能弱,人体没有物质营养,就没有精神,出现神疲懒言的症状。如果是处在35岁以后的女士,还会出现月经的改变,脸上开始起癍。脾气虚弱还会影响肠道的蠕动导致便秘,这种便秘特点是排便困难,但是排出的大便不像羊粪球那样干燥,有的甚至便质较稀,很多人误认为是“上火”,误服“败火药”,这些药都属于寒凉药性,是错误的。果仁类的食物均有补心的作用,例如:酸枣仁6—10克,芡实12克,龙眼肉6克,煮汤后睡前服食,改善失眠效果好。每日可用荸荠6克,配海蜇50克,煮汤分2次饮用,此为清代名医王士雄的“雪羹汤”,有清热化痰之功,适宜痰火上扰型心悸之人服食。 还可用柏子仁10克,稍捣烂,同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少许蜂蜜,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宜作早晚餐服食。此法适宜心血不足型心悸。生脉饮是很好的补心气的中药,成分是人参、麦冬、五味子。
肾气虚的表现是感觉气够不到底,特别不舒服中医肾主纳气,气是清轻向上的,肾负责把肺吸入的清气往下输送,一直到人体的最下部的肾。所以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当然肾为一身根本,肾气虚的表现除了气短以外,还有气虚不能固摄津液,出现小便频数,严重者会出现男子滑精,女子胎动不安,容易流产等。单纯感觉“秋乏、气够不到底”的,多为中、老年人,处在这年龄段的人,本身人体的精、气、神就开始不足,到了秋天就会更加明显,有的人甚至会因此误认为患了癌症等不治之症,心理产生恐惧,发展成为焦虑状态或抑郁症。此时用补益肾气的中药,会收到满意的效果。例如红枣、黑豆、龙眼肉煮粥,对于气血亏损的病人,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及病后的调养,均是很好的滋补强健的食疗粥品,也可改善中年人肾虚心悸的状况。六味地黄丸是补肾阴虚的良药;知柏地黄丸则补肾虚的同时降火,适于烘热汗出,手脚心热的人群;杞菊地黄丸增加了明目的作用,有头晕眼花、视物不清的朋友可以服用;麦味地黄丸是补肾虚的同时降肺火,适合于咳嗽气喘、咽干口燥的症状;归芍地黄丸的适应症是肾虚、下午发热、头晕耳鸣、两胁胀痛。
最后说说肝气虚。一谈到肝,自然而然想到了情绪波动。生气后出现乏力,两肋胀满,因肝主青色,所以脸色铁青。这类病人在门诊也为数不少,中医理论认为气为清轻之性,易向上,最好应用升发的药物,以引邪外出。这里特别提出的是,根据中医理论,凌晨一时至三时是肝经当令,也就是肝经在人体值班,熟睡能够养肝,但是有的人在这个时候不睡觉,或上网,或在KTV高歌等,此举均是最耗伤肝经的。长时间这样就会出现乏力气短,眼干涩,手脚凉,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滑精等。建议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再用药调养。黄芪补肝气效果很好,温肝经的中药很多,如:桂枝、肉桂、小茴香、高良姜、台乌、吴茱萸等。朋友们可以试着用这些中药泡水喝,或者加入汤液中煲汤用。
科学防秋燥
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人体内缺水,易伤津液,俗称“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唇干裂、心绪不宁,有的人会生出口疮、咽喉肿痛等、口舌裂口、便秘,还会长出红且发痛的痘痘。从中医角度讲,根据性质不同,分为凉燥和温燥两种。
在夏末秋初的时节,早晚冷,中午很热,所以温燥的情况多。温燥是秋燥之偏於热者: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咯痰多稀而粘、鼻干唇燥、心烦口渴。中药改善此症状的药物很多,如用桑杏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等。这里说明一下,五汁饮基本材料有梨汁30克,荸荠汁、藕汁各20克,麦冬汁10克,鲜芦根汁25克。 制法:将5种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大火上烧沸,改小火煮30分钟即可,尤其适合于咳嗽、口吐粘沫的人。温燥除了要多喝水以外,在饮食上也要注意,少吃具有温热作用的食物,如扁豆、芥菜、香菜、辣椒、韭菜、大蒜等,多吃寒凉性的:芹菜、冬瓜、生藕、生白萝卜、莴笋等。 酒、红茶、咖啡均有温热性,也会引起温燥。 多喝玫瑰花、绿茶可以改善秋燥。
凉燥咳嗽是在秋季天气渐冷,外感引起咳嗽,干咳为主,鼻塞频流清涕,咽干唇燥,头痛不适,畏寒,不发热或有低热。将白梨挖空,放入一个贝母,蒸熟后服用,能够有效的治疗干咳不止。再大家介绍几个缓解凉燥的食疗方: 银耳蛋羹:银耳10克,加水浸泡后煮烂,调入鸭蛋1枚,冰糖5克调味,睡前服食;自制秋梨膏:梨去皮,熬汤半小时后待梨汁冷却,加入等量的蜂蜜即可,每天服用一羹匙;百合猪肺汤:百合50克,猪肺一个(约3两),煲汤。
秋季不宜做剧烈运动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秋天锻炼身体的原则是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中医认为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宜选择以下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项目。
登山 秋日登高,温度变化最为频繁,人体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的气血调节能力。中医认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登高能够吸收大自然的灵气,调整人体气血,增加抵抗力。当然,对年老体弱者,不可一味强调这种保健效果,登高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缓慢,上下山时可通过增减衣服达到适应空气温度的目的。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
慢跑 是一项很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功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地工作。跑步还能有效地刺激代谢,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健美。对于老年人来说,跑步能大大减少由于不运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及肥胖症;减少心肺功能衰老的现象;能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有助于延年益寿。近来,科学家还发现,坚持慢跑者得癌症的机会比较少。
冷水浴 冷水浴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头脑清晰;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冷水浴应循序渐进,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温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时间的由短到长。需要说明的是,冷水浴并非对每个人都适合。有些人的皮肤遇到冷水起皮疹、紫癜等,就不能进行冷水浴;此外,患有严重高血压、冠心病、风湿病、坐骨神经痛以及感冒发烧病人都不可进行冷水淋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