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2014年“世界慢阻肺日”的主题是“关注慢阻肺,永远不晚”。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占所有死因的第4位,世界上现有6亿多患者,我国约有4300万患者。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患者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其中12%的患者因呼吸困难无法出门。避免吸烟等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是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老慢支、肺气肿,是以慢性咳嗽、咳痰以及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随着冬季冷空气的频频来袭,慢阻肺进入高发期,而每一次急性发作都会使患者的症状加重、肺功能减退。远离吸烟等危险因素,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对于减少急性发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慢阻肺可影响多个器官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吸烟人数的增多及人口的老龄化,慢阻肺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有些患者在出现明显气流受限前并无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所以在疾病早期往往被忽视,以至于病程迁延和反复发作,导致肺功能进行性减退。
慢阻肺是引起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其长期反复发作,除了增加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外,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项针对中国慢阻肺现状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慢阻肺患者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其中12%的患者因呼吸困难而无法出门。慢阻肺主要累及肺脏,还可以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和健康状况,如营养不良、骨质疏松、肌肉萎缩、胃功能下降、心脏病、糖尿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肺癌等,甚至有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孤僻等精神障碍。
慢阻肺的危险因素
慢阻肺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只要我们充分了解慢阻肺的病因以及诱发因素并予以关注,就会大大降低慢阻肺的发病几率,减轻此病对人们的危害。
一、个体因素
遗传因素:目前认为α1-抗胰蛋白酶的重度缺乏与非吸烟者的肺气肿形成有关,但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病例报道。
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是发展成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气道高反应性与吸烟等因素相关。
肺的生长发育:肺脏的发育情况与个体的出生体重及儿童时期生活环境有关。
二、环境因素
吸烟:吸烟为慢阻肺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会导致呼吸道症状以及慢阻肺的发病率更高,咳嗽、喘憋症状更重,肺功能减退更快。孕期妇女吸烟可能会影响胎儿肺脏的生长及在子宫内的发育,并对胎儿的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影响。
空气污染:化学气体如氯、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对支气管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空气中的烟尘或二氧化硫明显增加时,慢阻肺的急性发作显著增多。其他粉尘如二氧化硅、煤尘、棉尘、蔗尘等也刺激支气管黏膜,使气道清除功能遭受损害,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当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的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久,均可导致与吸烟无关的慢阻肺发生。接触某些特殊的物质、刺激性物质、有机粉尘及过敏原能使气道反应性增加。
生物燃料烟雾:烹调时产生的大量油烟和生物燃料产生的烟尘与慢阻肺发病有关。烹调时习惯应用大火、爆炒等方式产生的大量油烟,均可对气道产生长期、慢性不良刺激。长期接触油烟者,这种损害作用会持续加强,尤其是对已有慢性气道炎症者,油烟吸入会促进和加重病情发展。
三、其他因素
气候变化:寒冷空气能引起粘液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大多数患者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现象,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气道反应性增强。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发病和加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病毒和/或细菌感染是急性加重的常见原因。儿童期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和成年时的肺功能减低及呼吸系统症状的发生有关。
营养:维生素C缺乏,可使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维生素 A 缺乏,可使支气管黏膜的柱状上皮细胞及黏膜的修复机能减弱,溶菌酶活力降低。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对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虽然有些因素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但大部分情况是能够通过主观努力而改变的。
肺功能检测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慢阻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以及活动后气短,但部分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甚至无任何症状。有的吸烟患者出现咳嗽、咳痰误以为是吸烟所致,有些老年人出现活动后气短,以为自己老了,而不认为是疾病。但是在这些症状出现之前,有些患者的肺功能已开始减退,这是因为人的很多器官具有较强的生理代偿能力,有的功能减退了30%左右,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而一旦到了40%以上,其功能损失就会成倍地增加。所以,等到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往往已属中晚期,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检测肺功能是早期发现慢阻肺的有效手段,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对于慢阻肺患者,可以通过监测肺功能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各种治疗措施的疗效以及病情控制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检查主要就是测第一秒用力肺活量,即深吸一口气,然后用最大的速度把气体吹出来,看第一秒呼出的气体占总的呼气量的多少。慢阻肺患者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第一秒用力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小于70%,第一秒用力肺活量小于理论正常值的80%,即可诊断为慢阻肺,因此肺功能检查对确定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
有两类人群应定期到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以判断是否患有慢阻肺:
第一类人群是经常出现咳嗽、咳痰症状者;
第二类人群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长期吸烟的人或长期处于职业性粉尘环境的人;处于室内、室外严重污染环境的人;婴幼儿时期经常发生肺部感染、肺炎、气管炎的人以及家族中多发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的人等。
药物与氧疗效果更好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预防和控制慢阻肺症状,减少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常用的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及祛痰剂等。专科医生会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个体化地为每一位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应维持长期的规律治疗,定期到医院复诊,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氧气治疗 对于极重度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应进行长期家庭氧疗。长期氧疗是一种有效缓解慢阻肺症状的方法,可以保证周围组织氧供,维持重要器官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病死率。但是并非所有的慢阻肺患者都需要长期氧疗,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并做相关检查。氧疗要特别注意,一个是低流量,一个是持续,吸入氧的浓度为1-2升/分,每天吸氧15个小时以上。
三种训练方法改善肺功能
慢阻肺患者如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综合性康复训练,对防止并发症和病情反复加重,保持适当的肺功能,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呼吸训练 用于纠正异常呼吸模式,降低呼吸做功,以高效的呼吸方式获得最佳的肺泡通气和气体交换,包括缩唇呼吸训练及腹式呼吸训练。(1)缩唇呼吸训练:采用缩唇徐徐呼气,可延缓呼气气流压力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防止小气道的过早闭合,使肺内残气更易于排出,有助于下一次吸气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增加肺泡换气,改善缺氧。方法:坐、卧、立位均可进行,放松从鼻子自然吸气一次,而不是深吸气,此时自己数两个数(1、2),放松口唇就这样从自然状态缩唇把气体呼出来,发出近似“呼”的声音,自己一边数四个数(1、2、3、4)一边把气体呼出来,以能使距离口唇30厘米处与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致熄灭为宜。每天最少练3次,卧位、坐位、立位各5分钟。(2)腹式呼吸训练:利用膈肌的呼吸方法,是一种高效的呼吸方式,可以增加膈肌的移动度,提高肺通气,改善肺功能。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或仰卧位,上身肌群放松做深呼吸,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前,吸气时尽力挺腹,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呼出。一般吸气2秒钟,呼气4-6秒钟,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用鼻吸气,用口呼气要求缓呼深吸,不可用力,每分钟呼吸速度保持在7-8次左右,开始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熟练后可增加次数和时间,使之成为自然的呼吸习惯。
咳嗽排痰训练 纠正频繁而无效的咳嗽,保证有效咳嗽,减少呼吸做功。方法:上身前倾→深吸气→屏气→连咳3声,可用肘压胸,或收缩腹肌,亦可手压上腹部,以增加腹压。
运动训练 运动可增加最大摄氧量,增强运动能力,使慢阻肺患者利用少量氧进行运动,增强患者运动耐力。根据病情制定有效的锻炼计划:选择散步、太极拳、体操、上下楼、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方式,开始运动5-10分钟,每天4-5次,适应后延长至20-30分钟,每天3-4次。运动量由慢至快、由小至大逐渐增加,以身体耐受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