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冬季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间段。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人体气血潜藏和需要保养的季节,通过中医养生,有助于慢性病患者、年老体弱者通过冬季调理滋补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帮助其顺利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天。
冬季是最佳补养季节
众所周知,冬季是补养的最好季节。但也有一部分人很着急:我特别爱上火,一点都不能补。其实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人们所说的“上火”症状,不全是“火”。首先要告诉大家,穿衣非常保暖,过度喝酒吃肉,或进食辛辣的人,在冬天的确容易“上火”。真正有“火”的人,冬季就不能补。有些类似“上火”症状的人,其实是有痰湿、血瘀、血虚,甚至是体寒的表现。平素身体肥胖,早上起床就咯痰,吐出几口痰就觉得舒服了,吃饭后觉得腹部胀满,观察一下这个人的舌苔发现,舌苔厚腻,这就是痰湿;身体总觉得疼痛不适,有时候会觉得这儿疼一下,那儿疼一下,呈针刺样疼痛,伸舌看见舌体发黑,甚至有瘀斑瘀点,可能属于血瘀;每天晚上熬夜,凌晨2、3点钟还不睡觉,盯着电脑或手机的人,多数都是血虚;有好多女性朋友,脸上起痘,却因为爱美穿衣很薄,喜欢喝饮料,大多数人都认为脸上起痘是“上火”,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肾阳虚寒的表现,是体寒。
饮食调养有讲究
冬季饮食应当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首先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燥热容易伤阴,所以要吃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中医建议冬天不妨多吃点“红色食物”。所谓红色食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含血红素的肉食品和肉制品,如牛肉、羊肉等;一类是颜色鲜艳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红薯、红枣、山楂等。这样的食物首先能让人眼前一亮,带来愉快的视觉刺激,使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中医认为,红色肉类性温而不燥,具有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冬天食用既抵御风寒,又滋补身体。此外,红色肉类多数富含天然铁质,有助于养血补血,使心血充盈,面色红润。将羊肉与适量的当归、生姜一起熬汤,每周食用1-2次,是补血益肾养颜的好方法。红色蔬果同样是“养生高手”,它们多数富含番茄红素、多酚类色素、花青素等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还富含钙和铁,能对心脑血管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能健脾消食、补肝明目、降气止咳;红薯入脾、肾二经,可“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被中医视为一种“良药”;红枣则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这些“平民”蔬果随处可见,合理搭配,可轻松收获健康。
药物养生讲科学
不盲目进补,不急于进补。提起冬季补品,大家很少想到价格低廉的大枣、生姜。具有滋补作用的大枣归脾胃经,补气养血安神,脾胃虚寒的人服用枣汤要胜过参汤。冬季是流感、腮腺炎等疾病的好发季节,可用中药预防,如大青叶、板蓝根对流感、腮腺炎有预防作用;黄芩可以预防猩红热;兰花草、鱼腥草可预防百日咳。雾霾天气下,呼吸道吸入的物质给人带来诸多不适,麦冬、玉竹代茶饮,能清嗓子,还可治疗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木耳吸附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能够帮您清洗肠胃。萝卜是肺脏的排毒食品。在中医眼中,大肠和肺的关系最密切,肺排出毒素程度取决于大肠是否通畅,萝卜能帮助大肠排泄宿便,有排毒养颜之功。川贝、冰糖与梨共同作用时,可有效清洁呼吸通道。做法:将梨洗净,从顶部切下梨盖,再用勺子把梨心挖掉,中间加入川贝和几粒冰糖。用刚切好的梨盖,将梨盖好,拿来几根牙签从上往下固定住。将梨放在杯子里或大碗里,加水,放入锅中炖35分钟左右,直至整个梨成透明色即可。
对于上面提到的不同体质的人,作以下建议:有痰湿的人,需要戒烟限酒,多运动,用茵陈、青皮或陈皮代茶饮;血瘀大多是血液郁滞,与情绪有关,建议性格开朗些,凡事看开,藏红花、三七代茶饮是有效的;血虚体质的人一定不能熬夜,每晚10点之前睡觉能够养血养阴,阿胶、鹿茸都是补血的佳品;脸上起痘却手脚冰凉的朋友,应该是体寒,大多数是肾寒,避免寒凉,平素在夏季不要过多地吃冷饮,春秋寒热更换的季节,不能光脚穿鞋。肉桂能够引火归元,是温肾良药。此外,再给大家推荐几个药食同补的汤水,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
西洋参炖鸭汤 西洋参5克、鸭120克,加水炖2小时。适应症状:失眠口干,下午或晚上出汗较多,伴有心烦。
银耳雪梨炖瘦肉 银耳3克、雪梨50克、瘦肉100克、大枣1枚,加水炖1小时。适应症状:咽干,干咳无痰,心烦失眠,大便干燥。
运动起居巧安排
情感失调症是由于冬季特有的寒冷气候作用于人体所致的情绪抑郁、无精打采甚至精神沮丧、意志消沉的状态。冬季神藏于内,当处于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状态时,阳气郁闭,容易处于情绪低沉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多见于青年,尤其是女性,时间长了,会影响生理和精神健康,产生疾病,甚至引发癌症。预防的方法是多晒太阳以延长光照时间。中医理论认为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太阳温热,属阳,因此常晒太阳,能够吸收大自然的阳气,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另外,保证足够的睡眠,不能熬夜,不能超过晚上十点入睡,睡得太晚对阳气的消耗是最严重的。
老话常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冬季运动对提高体质、收敛阳气非常重要。冬日是寒冷的季节,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霾等不良的气候中锻炼。在冬天早晨,由于冷高压的影响,往往会发生逆温现象,也就是外面冷,室内温度高,如果有这种情况,外面特别冷的时候应该在室内锻炼比较好。《黄帝内经》里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意思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为宜(尤其对于老人而言)。这时候是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摄取大自然的精气,收藏于体内,是最好的“冬藏精”。不要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运动,因为这时候阴气还没有消去,会加重“阴寒之气”,损伤人体的阳气。传统的五禽戏、太极都会调节人体的阴阳,利于养生。
身体保健全方位
冬季身体保健的原则就是“防寒”。
鼻暖 鼻为肺之窍。中医理论认为肺是人体的“卫兵”,作用是防止外邪入侵。冬季寒邪要进入人体,肺就要首当其冲,防止其入侵。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所以平时在早晨和晚睡前各按摩一次鼻部,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时,用双手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着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在鼻翼外侧缘旁0.5厘米)15-20次,可疏通经络,增强局部气血流通,大大加强鼻的耐寒能力,有效地预防感冒和鼻病。
背暖 中医认为,督脉是循行背部之主干,总督人体阳气,“背为阳中之阳”,为“阳脉之海”。如忽视背部保暖,易受风寒之邪入侵,耗伤人体阳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引起上感,患有老慢支、哮喘等病的中老年人,易复发或使病情加重。所以,在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以保暖背部。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应到外边晒晒太阳,让阳光照射背部,温暖的热流不仅使人感到熨帖舒服,更是防范老年冬季抑郁症的灵丹妙药。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有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之功效,还有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腰暖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腑,肾喜温恶寒,加上“带脉”又环绕腰部,若腰部遭受风寒后,易引起腰部冷痛,女子月经紊乱、痛经、白带异常等妇科病。冬天除了护好腰部外,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起到温煦肾阳、畅达气血、疏通带脉、强壮腰脊的作用。
脚暖 支撑人体生命大厦的双脚,素有“第二心脏”之称。但脚部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又远离心脏,若长时间下垂,易使血液循环不畅。脚一旦受寒冷侵袭,就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使人发生感冒,有老慢支、哮喘、慢性胃肠病、风湿性关节痛等病的患者易旧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脚部保暖,防范“寒从脚下起”。穿的鞋袜宜保暖透气、吸湿性好,鞋底要防滑,脚暖则一身皆暖和舒畅。每天晚睡前,用42℃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然后按摩脚掌的涌泉穴,可起到滋阴补肾、调理脏腑、舒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