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是由大脑里面的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人,脑卒中后存活者约700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至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近1/3患者可能在2至5年内复发,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
根据调查数据,我国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比美国的73岁整整早了10年。在我国,卒中明显偏爱农村的劳动男性。之所以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及女性,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较多,承受的生活压力较大有关。
冬季为何易发脑卒中
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期,尤其是进入数九节气以来,天气更加寒冷,低气温不仅可使体表血管的弹性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还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引起血管痉挛,进而导致脑血管缺血;并可使血液浓度增高,促使血液中栓子的形成。加上人们冬季生活方式的改变,喜欢进补、多吃荤食,运动量也有所减少,导致血液黏稠度高,血压升高,极易引起脑卒中。
哪些人群患脑卒中风险高
高血压:高血压被认为是脑卒中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的人比无高血压的人患脑卒中的危险高7倍。研究发现,人群平均收缩压(高压)水平每升高10至12毫米汞柱,或平均舒张压(低压)水平每升高7毫米汞柱,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率就会升高约50%。长期、持续的血压升高可加速动脉硬化,在突然增高血管内压力时,可使脑血管破裂发生出血,所以患了高血压一定要坚持合理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如果颈动脉和椎动脉中的某一条或多条血管的管壁像老化的水管子一样有很多的锈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那么这些斑块的碎片一旦掉下来,就有可能顺着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造成脑梗塞。此外,颈动脉或椎动脉的主干管腔变窄或闭塞,其末端血管还可以因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出现脑梗塞。因此,如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必须引起重视,应长期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糖尿病:糖尿病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所以一定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尽早治疗。一般在发病早期可先不吃药,可改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作息规律、情绪平稳、增加运动、戒烟少酒、少吃肥肉、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食盐摄入等予以控制。若持续3个月或半年仍不好转,就应该开始服药治疗并不能随便停止,因为糖尿病与高血压一样不易治愈,吃药的目的是控制病情发展。
心脏病:国外研究显示房颤可以增加脑卒中的风险3至4倍。我国目前的大规模房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达12.1%,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比非房颤人群高6倍。
其他类型心脏病也会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国外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
脑卒中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8%至12%。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房颤,因此是心源性血栓的来源之一。由于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存在部分共同的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也是脑卒中危险性增加的一个群体。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总胆固醇每升高1mmol/L,脑卒中发生率就会增加25%。
脑卒中的早期症状
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起病突然,对安静或活动时突然发生的下列症状,必须高度警惕,常见的症状有:
1、全脑受损害症状: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
2、局部脑损害症状:脑的某一部位出血或梗死后,出现的症状复杂多样,但常见的主要有:
偏瘫,即一侧肢体没有力气,有时表现为没有先兆的突然跌倒。
偏身感觉障碍,即一侧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感觉不舒服。
偏盲,即双眼的同一侧看不见东西。
失语,即说不出话,或听不懂别人及自己说的话,不理解也写不出以前会读、会写的字句。
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即看东西天旋地转或觉自身旋转。
复视,即看东西成双影。
发音、吞咽困难,说话舌头发笨,饮水呛咳。
共济失调,即走路不稳,左右摇晃不定,动作不协调。
这些症状有时单独出现,有时同时出现。“时间就是大脑”,一旦突然出现上述症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紧急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千万不要以为过一会儿就没事了而不理会,延误治疗。
科学预防脑卒中
针对寒冷的气候特点采取防寒措施:
(1)个体防寒保暖:适时增添衣物保暖防寒。
(2)适宜的室内环境:室温控制在16℃-20℃,不宜超过20℃,18℃左右最佳,室内还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关注气候变化:冬季雨雪较多,大风降温及雾霾天气较多,气候干燥,空气质量差,中老年人遇上述天气尽量避免外出,雾霾天气外出要戴口罩。
针对寒冷气候所造成的生活习惯改变采取防范措施:
(1)适当活动:可根据身体状况尽可能坚持户外活动,时间不宜太早或太晚,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是冬季户外锻炼的黄金时间。老年人运动量不宜过大,以步行最为适宜。
(2)清淡饮食: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吃动物内脏,适当饮水。
(3)规律起居:科学安排生活,早睡早起。温水洗漱,过热、过凉的水都会刺激皮肤感受器,引起周围血管的舒缩。洗漱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冲洗胃肠,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通畅血液循环。
(4)调节情绪:注意精神、心理卫生,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减少紧张、焦虑、抑郁情绪。
(5)改掉不良习惯与嗜好:戒烟限酒,控制打牌与玩麻将的时间,避免久坐不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大便干燥。
针对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的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规治疗,防止“节外生枝”,做到防患于未然。
(2)一旦出现口齿不清,肢体或面部、口角、舌尖麻木无力,或突发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情况,应趁早就医,就诊越及时,治疗和预后效果越理想。
记住“FAST”口诀
如何判断是否发生了脑卒中呢?我们推荐您使用简便的“FAST”评分系统自行评估。
F(Face):是否能够微笑?是否感觉一侧面部无力或者麻木?
A(Arm):能顺利举起双手吗?是否感觉一只手没有力气或根本无法抬起?
S(Speech):能流利对答吗?是否说话困难或言语含糊不清?
T(Time):如果上述三项有一项存在,请您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时间就是生命,少一分延误,多一分康复!请立即把患者送入有溶栓治疗经验,有条件和能力进行及时规范诊疗的医院救治。
发生脑梗塞溶栓是首选
溶栓治疗是降低脑梗塞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有效的手段。溶栓治疗就是通过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使血管内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脑功能。全世界的治疗指南都将rt-PA静脉溶栓治疗作为第一推荐的治疗手段。
脑梗塞溶栓别超过4.5小时
脑梗塞在恢复脑灌注之前,每一分钟将会死亡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经突触,所以说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脑梗塞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小时,也就是说,患者在脑梗塞发病后4.5小时内才可以通过静脉应用溶栓药物rt-PA,超过此时间窗溶栓,血管再通率降低,同时出血风险明显增高。当然,在应用溶栓药物之前,必须先排除溶栓禁忌症,方可开始静脉溶栓治疗。
脑卒中筛查可防患于未然
预防脑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筛查,中年人是脑卒中筛查的重点,如果发现自己进入脑卒中筛查范围,应及早进行脑卒中筛查,并积极评估,选择最佳预防及治疗方案,做到早筛查,早诊治,早康复。
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对象为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包括以下8项(每一项1分):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活动;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有脑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筛查由医师接诊,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脑、颈血管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初筛,如发现有血管病变,则进一步行CTA、MRA、DSA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支架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
延伸阅读: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是挽救生命、避免残疾的最佳治疗手段。作为“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承德市中心医院持续加强脑卒中快速救治体系建设,提高脑卒中救治水平,自2014年1月至今已为110余例脑梗塞患者成功溶栓,其中年龄最大者89岁,最小者28岁,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