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家家喜气洋洋,户户张灯结彩,蒸年糕,贴对联,看春晚,走亲访友,欢聚酣饮。但由于饮食过于油腻、饮酒、作息不规律等,也为许多疾病提供了可乘之机。今天就和朋友们谈一谈有关节日保健的话题,预祝大家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的春节。
心脑血管疾病莫忽视
每年春节期间,“120”急诊中心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明显增多,这个时段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一是温差变化大。时下外部气温忽冷忽热,特别是昼夜温差大,人体血管在寒冷刺激下易产生强烈的收缩,冷暖交替会加大血压波动的幅度,对心脏产生不良冲击。二是熬夜作息乱。过节期间,无论是亲友相聚还是结伴出游都是令人愉快的事,但共娱共乐往往会忽略作息时间,导致睡眠时间明显减少,身体疲乏,生物钟紊乱,抵抗力下降。三是宴饮应酬多。节日期间,不仅宴饮应酬次数增多,而且食入大鱼大肉,抽烟、喝酒也少了节制。
健康处方:上述几大因素叠加在一起,对心脑血管不啻为一场“危机考验”,特别是有基础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自我管理”。
饮食:管好嘴。过节要吃好,更要吃巧。要平衡膳食、荤素搭配,少盐、控油脂、多吃蔬菜水果,戒烟控酒。特别是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过节喝酒要特别节制,因为酒精早期可使血压降低,后期血压反而更高,这种起伏波动风险不可小觑。另外,喝酒和吃药要错开时间,以免影响药效。
作息:少熬夜。春节期间,作息时间大乱,特别是不眠不休、连续打牌的大有人在。每年因“熬夜作战”出现头昏耳鸣、心梗、脑出血的病人都不少。所以,不管是打麻将娱乐、自驾车出行还是乘坐长途交通工具,要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勿长时间久坐不起,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加大血栓形成、脱落甚至阻塞血管的风险。
运动:适量做。除了探亲访友、吃喝玩乐之外,适当运动也是必要的。一方面消耗过度摄入的能量,另一方面也活动筋骨,让心血管得到适当的锻炼、保持血管弹性。
情绪:要稳定。对于有高血压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病史的人群,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春节期间,多年未见的朋友或家人久别重逢,难免情绪激动,但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跳加快可致血压不稳定,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因此,高兴之余莫忘提醒自己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平和的心态。
谨防消化道疾病
每年春节期间急性胃肠炎发病率剧增,主要是因为家人朋友团聚,连续聚餐或过度饮酒,导致高蛋白食物摄入过多或进食了难消化的食物、酒精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甚至呕血、脱水、休克等现象。而且春节期间食物丰富,很多家庭剩饭剩菜没有充分加热,忽略了食物卫生以及海鲜进食较多也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疲劳等症状。
健康处方:规律、清淡饮食。规律饮食,有利于主管消化道蠕动和分泌的植物神经系统规律地活动,而当饮食不规律时,如饮食不能定时、定量,饥一顿、 饱一顿等,自然会引起消化道的运动和分泌失调,导致相应的胃肠疾病。因此春节期间也应保持一日三餐,饭吃七八分饱,少吃零食,切不可暴饮暴食。同时饮食要清淡、少油腻,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火锅、辛辣及生、冷、硬的食物,可以多食入小米、薏米、玉米等含维生素较多的粗粮,煮粥时放些大枣、枸杞、花生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冰箱储存的食物要充分加热后再吃,而且储存时间不要过长,半生的水产品应尽量少吃,在食用海鲜时尽量多蘸醋。
切莫贪杯。酗酒易导致胃出血、急性胰腺炎发作及肝病加重,因此,节日期间切莫贪杯,烈性酒最好不喝,啤酒、果酒和低度白酒也不可多饮,而且每天不能超过一次。醉酒者要保证合适的体位,最好是侧卧位而不宜仰卧,以免一旦出现呕吐造成误吸,甚至窒息危及生命。如果饮酒过量,也不要轻易通过刺激咽喉部催吐,这样可能会导致腹内压增高,使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从而引起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
及早就诊。一旦家中出现腹泻、呕吐的病人,要尽早到医院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和处理。如果不能及时去医院,在家中则要注意休息,并补充大量液体,家中可以常备口服补液盐,发生腹泻后冲饮。
远离内分泌失调
春节期间暴饮暴食,含糖量高或者高脂肪食物吃得过多,易引发糖尿病或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紊乱。
健康处方:控制饮食。饮食要有节制,定时定量,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如甜品、糖果、牛奶、蛋黄、饮料等,高脂肪食物也应少吃。宜多吃绿色蔬菜及玉米、大豆、高粱等杂粮。同时,注意烹调多样化,少用油炸、油煎的烹调方法。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患者还要少吃肉蛋类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因家人团聚而过度劳累,保证良好的睡眠和稳定的情绪,特别是糖尿病伴有高血压的患者要避免较大的情绪波动,定时测量血压。
规律服药。糖尿病患者要坚持吃药、定期测量血糖。如伴有高血压,要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的剂量;伴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随身携带必备的急救药物。如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精神不好、肚子痛等症状,应及时诊疗。
糖尿病昏迷的家庭急救。首先要辨别昏迷性质,区别高血糖性昏迷或低血糖性昏迷;如果患者意识尚清醒并且还能吞咽,那么对于低血糖性昏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患者喝甜水、吃糖或甜糕点之类食品,而对高血糖性昏迷的有效方法就是喝点加盐的茶水或低盐番茄汁等,并及时送往医院就诊。
呵护好呼吸大道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活动范围增大,加之很多在外地回家过年的人群涌入,极易发生交叉感染,增加了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几率。其中,中老年人和儿童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从而并发咳嗽、肺炎等疾病,但是很多患者往往等到出现了严重症状后才到医院就诊,导致病情恶化。
健康处方:外出时应注意多加衣服,平时适当补充维生素;运动虽可以预防感冒,但需要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导致其他疾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中老年朋友,需格外注意保暖,适当延迟早锻炼时间。节日期间,要定时服药,避免旧病复发。80%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是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所以预防呼吸道感染非常重要,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喝水,经常开窗换气通风,尽量少去人口密集处。一旦察觉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征兆,应立即治疗,及时控制感染。
摆脱节日综合征困扰
节日综合征并不完全是某一疾病,而是由于人们在长假期间生活不规律、饮食无节制而出现的疲劳头晕、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浑身无力、思维迟钝、焦虑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具有一定普遍性。那么怎样调整身心,摆脱“节日综合征”困扰呢?
睡眠紊乱 打牌、看电视等玩乐过度打乱了人体正常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致睡眠紊乱。
健康处方:过度疲惫引起的“睡眠紊乱”,需赶紧采取补救措施。体力性疲惫因运动过度引起,可以通过休息或给身体补充营养得到消除;对于脑力性疲惫,缓解的方式是让大脑放松休息,可轻轻推拿头部、散步等;心理疲惫则由过节压力感造成,要减轻心理压力,严重者要看心理医生。
恐惧上班 长假里过度放松身心,到了上班的时候,松弛下来的弦一时适应不了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因而对上班产生了恐惧心理。
健康处方:可从生活内容到作息时间作出相应的调整,静心思考上班后应该做的事,使自己的心理调整到工作状态。也可每过几个小时进行一次慢而深的呼吸,想象好似随着吐故纳新,紧张也离开了身体。同时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适当的药物,改善情绪。
神经性厌食 我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春节更是菜肴丰富,各种特色小吃繁多,在假期有充足的时间尽享美食,极易出现消化不良而引起神经性厌食。
健康处方:适当吃一些健胃消食片或山楂片。尽量做到荤素搭配,饮食有节。同时坚持步行、慢跑、做体操等,适当地做一些运动,让自己的身心“动”起来,胃口也会调整到正常状态。
旅途病 旅途病是指在旅行途中发生的急性暂短精神病性障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片段狂想、幻觉或行为紊乱,回家后这些感觉可能重现。
健康处方:可采用想象放松法,即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或躺在一个心旷神怡的地方,开始感到放松,整个身体感到舒服,配上深呼吸,感到精力已注入身体,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症状会逐步消失。
忧郁症 春节过后,随着在短暂的团聚之后,亲人和孩子们分别离家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对于老年人来讲又回到了平静的、日常的生活,因而感到孤单、抑郁、无聊等。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节日期间与孩子们短暂团聚后会更加感到孤独凄凉。
健康处方:及时做好心理准备,自解缘由,调整心态,一切良性的自我暗示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缓解烦躁与不安。另外,也特别提醒子女们,抽时间多回家陪伴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