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杀手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治疗费用高等“五高”特点。据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200万人,其中80%为脑梗塞,而在脑梗塞患者中又有50%是由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约有80万人因为颈动脉狭窄而发生脑梗塞。但颈动脉狭窄是可以提前发现的,如果我们能及早筛查发现自己患有颈动脉狭窄,并及时通过手术疏通血管,就能有效预防脑梗塞。
颈动脉狭窄脑梗风险高
颈动脉狭窄为什么会造成脑梗塞呢?大脑的血液是由颅外的四条血管来供应的:两条颈动脉和两条椎动脉。这四支动脉任何一支发生病变都可能导致脑缺血,引起脑梗塞。其中,颈动脉承担大脑80%的血液供应,椎动脉承担20%。随着机体的衰老和血管的粥样硬化进展,人体动脉内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动脉狭窄。其中颈动脉的分叉处是粥样硬化斑块较常发生的部位,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可出现钙化、出血、坏死、脱落,其结果就会导致颈动脉闭塞及脑梗塞。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塞发生率存在正相关性。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是发生脑梗塞和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颈内动脉狭窄越显著,发生脑梗塞的危险性越高。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小于75%的患者,发生脑梗塞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几率为12.7%;而狭窄程度大于75%的患者,脑梗塞和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60%。以往针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是被人们所忽视的,大量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发展到出现症状后甚至到了晚期才去医院就诊,病情往往变得复杂,很多患者出现双侧狭窄病变,更增加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难度和风险。大量颈动脉狭窄患者因为没被早期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干预而造成脑梗塞,约1/4的患者因此死亡,另外3/4的患者存活,但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颈动脉狭窄症状隐匿易忽视
颈动脉狭窄本身并没有典型特异的临床表现,常不易发现,也常常被忽视。一些患者可表现因脑部缺血而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在早期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发作的麻木、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上肢或下肢无力、面肌麻痹和单眼突然发黑等,如发生在语言中枢侧大脑半球,可引起语言障碍。这些症状有的仅出现数分钟,也可持续数小时,但一般可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中风”,或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者将发展为脑梗塞,可引起死亡或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偏盲、感觉障碍等。反复腔隙性脑梗塞除偏瘫、失语外,还可发生脑血管性痴呆。
重视脑卒中高危人群
年龄在40岁以上,符合下列8项危险因素:1.高血压病史(≥140/9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房颤或明显脉搏不齐。3.吸烟。4.血脂异常。5.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7.明显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6kg/m2)。8.有卒中家族史。每一项为1分,≥3分者以及既往有脑卒中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脑卒中筛查。
头颈一体化是最佳筛查方式
采用综合性技术对潜在的高危人群,特别是近期内可能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识别,然后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脑卒中风险,是早期筛查的关键环节。
颈部血管超声:能够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均质和非均质病理变化,有利于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如溃疡斑块、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血栓形成等,能够评估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程度。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性疾病的检查。能够诊断颅内主干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可以判断颅外段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所导致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显示侧枝循环代偿的充分与否,其直接关系到缺血症状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已有资料表明,42%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存在大动脉病变,但单独采用颈动脉超声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出的大动脉病变阳性率只有25%-35%。由此可见,选择颈动脉彩超或经颅多普勒超声其中一项检查会降低临床阳性结果发现率,二者联合检查,一元化分析,能更准确地作出评价。
健康生活预防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因此预防颈动脉狭窄主要就是推行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或推迟动脉血管硬化、老化。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清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尽量少吃油腻食物;积极活动锻炼身体,不吸烟;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血脂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少量阿司匹林等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金标准”
对于已存在颈动脉狭窄的患者,目前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药物治疗只对于轻微的血管狭窄有效。血管狭窄严重者(70%以上的血管被阻塞),采取手术治疗才是最佳的手段。国家卫计委2009年公布的《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和防控指导规范(试行)》进一步明确颈动脉狭窄是目前唯一能通过外科干预而消除的脑血管病高危因素,并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作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治疗的首选推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简称CEA)自1953年开展至今,国际上已有多项研究证实了它在防治脑梗塞方面的有效性。目前我国已将其作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首选外科干预方式,并已列入国家“九五”和“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它犹如管道清淤工程,通过外科手术将堵塞在颈动脉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取出,使颈动脉重新开放,血管壁重新变得光滑,从而降低栓子形成的可能,不仅能够预防脑梗塞的发生,而且可以减缓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目前已经被医学界公认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不需要终身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等特点。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目的,首先是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其次是预防和减缓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有以下情况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
(1)有明确的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或脑梗塞症状稳定后仍然有症状发作;
(2)积极的药物治疗症状无法缓解者;
(3)血管腔狭窄程度达70%以上。
链接:2015年2月,张先生因左侧肢体无力且间断性加重伴头晕到我院就诊,经头颈一体化筛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达90%,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在麻醉科、超声诊断科、神经诊断科等相关科室的密切配合下,神经外科医务人员为张先生成功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顺利取出了右侧颈内动脉中1.0×2.5cm的斑块,及时排除了引发脑梗塞的“定时炸弹”,术后张先生颅内供血得到了充分改善、神清语利、活动自如……目前我院已为在头颈一体化筛查中发现颈动脉狭窄的多例患者成功实施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有效预防了脑梗塞的发生。
医患连线
问:脑卒中是脑动脉堵塞,但为什么要检查颈动脉呢?
韩广明:连接心脏和脑动脉的是颈部的四条动脉(前面两条颈动脉和后面两条椎动脉),这些颈部动脉是通往脑组织的上游动脉,我们可以统称其为颈部动脉干。如果颈部动脉干中的某一条或多条动脉的管壁像老化的水管子一样有很多的锈垢(动脉粥样硬化),那么这些斑块的碎片一旦脱落,就会顺着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造成脑动脉堵塞。此外,颈部动脉干的官腔变窄到一定程度或闭塞,其下游(脑动脉)还将因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出现脑缺血或脑梗塞。因此,脑卒中患者必须要检查其上游的颈部动脉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其通畅程度。
问: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以后是不是就不用吃药了?
韩广明:有人认为做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就不用吃任何药物了,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颈动脉狭窄是由动脉硬化引起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只是解除了颈部血管的狭窄状况,而不能解除全身性动脉硬化的状况,所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仍需要服用相应药物,一方面防止其他血管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另一方面也防止手术后的血管再次堵塞。
问: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以后还会不会再得脑梗塞?
韩广明:脑梗塞是系统性疾病,颈动脉狭窄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切除了可能会脱落导致脑梗塞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也解除了动脉狭窄而改善了大脑的血液供应,起到了预防脑梗塞的作用,降低了脑梗塞的风险。但脑梗塞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比如心脏病、高血压等等也同样可以导致脑梗塞。所以,颈动脉狭窄手术后也还是有可能再发脑梗塞的。建议患者严格执行医嘱,正规治疗,控制好各种危险因素,定期体检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做到这些,患脑梗塞的几率才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