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高血压被称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声杀手”,它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如得不到及时控制会损伤心、脑、肾等器官,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为了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唤起人们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世界高血压联盟从2006年开始把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2013-2018年“世界高血压日”的主题是“知晓您的血压”。
血压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是心脏泵出的血液流经血管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收缩压是心脏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压力,俗称“高压”。舒张压是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也称为“低压”。健康成人的正常血压水平应该低于120/80mmHg,如果发现血压水平超过140/90mmHg,应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非同日三次收缩压水平大于14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确诊为高血压。
为何血压会升高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中继发性高血压占5%-10%,它有明确病因,可因肾炎、肾动脉狭窄、肾上腺肿瘤、夜间睡眠呼吸暂停等引起,治愈原发病血压即可恢复正常。
原发性高血压也称为高血压病,其病因为多种因素,大致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约占20%-30%,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约占70%-80%。遗传因素主要是指高血压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父母双方均有高血压病史,其子女患高血压病的概率高达46%。高血压病的遗传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两种方式,在外部环境等因素的长期刺激作用下而表现出来。
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主要包括:高钠盐、低钾镁饮食,超重或肥胖,长期中等量以上饮酒,吸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另外,长期口服避孕药、麻黄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甘草等特殊药物,以及拥挤、噪音、气温骤降、寒冷、遭受灾害等恶劣环境,剧烈运动、危险作业、工作过度繁忙、紧张劳累以及情绪激动、精神压力过大等均可使血压骤然升高。
哪些症状提示血压高了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关系并不正相关,有些人血压很高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有的患者血压不太高但症状却很多,这与个体耐受性不同有关。对于没有症状的高血压患者应更加重视。
高血压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出现胸闷、心悸说明患者的心脏受到了高血压的影响,血压长期升高会致使左心室扩张或者心肌肥厚,导致心脏的负担加重,进而发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另外由于脑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烦躁、心悸、失眠、易激动等症状;全身小动脉痉挛以及肢体肌肉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麻木、颈背肌肉紧张、酸痛;对于鼻中隔部位血管存在缺陷的患者易发生鼻出血。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必须尽早到医院检查治疗。
重视自我血压监测
早期发现高血压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定期测量血压,建议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习惯高盐饮食以及缺乏体力活动者是高血压的易患人群,应定期测量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要注意以下事项:
(1)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并每半年校准1次,使用中发现准确性有问题及时检查和维修。
(2)测量血压前半小时不吸烟、饮酒或喝咖啡,排空膀胱,至少休息5 分钟;测压时患者务必保持安静,不讲话。
(3)坐位,双脚自然平放;上臂与胸壁成4O°角放于桌上;用手触摸肘窝,找到肱动脉跳动的部位;将袖带的胶皮袋中心置于肱动脉上,袖带下缘距肘线2-3cm,松紧以能插入1-2指为宜。裸臂绑好袖带,袖带必须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4)初诊或血压未达标及不稳定的患者,每天早晚各测1次,最好在早上起床排尿后、服药前,晚上临睡前,连续测量7天,以后6天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的参考。
(5)每次可连续测量血压2-3遍,每遍间隔1分钟,取后两遍血压的平均值。
(6)如血压达标且稳定者则每周自测一天,早晚各1次。
(7)认真记录测量血压的结果,就医时把血压测量记录本提供给医生,以便医生指导用药。家庭自测血压水平往往低于诊室血压水平。自测血压的次数不宜过频,不要过分计较某次的血压轻度升高或降低,更不能根据自测的几次血压值高低来随意调整药量。
对于下面两类患者,不提倡家庭自测血压:一是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频发早搏患者,采用电子血压计不能准确测量血压;二是精神焦虑及紊乱或习惯擅自改变治疗方案的患者,因为血压本身的波动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导致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合理施治 科学调控
治疗高血压时应按医嘱应用药物,以长期、有效控制血压,预防或逆转心、脑、肾等器官损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为目标。
药物治疗坚持以下原则:
(1)平稳降压,长期、持续治疗;
(2)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
(3)两种药物的低剂量联合应用好于大剂量单一用药;
(4)不可突然停药或撤药;
(5)药物服用应简便,以利于患者坚持治疗。降压药物应用的原则是:长期、平稳、达标准,终身保护心、脑、肾。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可归纳为六大类、上百种,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下列人群必须使用降压药:
(1)血压≥160/100mmHg者。
(2)血压持续升高,改善生活方式后血压仍未获得有效控制者。
(3)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已经有心、脑、肾重要靶器官损害和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外周血管病)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者。
血压控制目标值原则上应将血压降到患者最大耐受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低于140/90mmHg,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要低于130/80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目前推荐目标值为<150/90mmHg。如患者有闭塞性冠心病、糖尿病或年龄大于60岁,舒张压应维持在60mmHg以上。
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血压大有裨益,我们倡导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的健康生活方式。
心理平衡 良好的心境可使机体免疫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有效对抗病毒、细菌及肿瘤等;从神经、内分泌学研究角度观察,良好、轻松的心情对调节血压、血液粘稠度、血胆固醇、血糖等血生化方面都非常有利。突然的心理刺激或长期的精神压抑可造成心动过速、血压过高、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猝死。
合理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控制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基础治疗。中国营养学会为健康成人推荐的每日合理平衡膳食为:谷类、薯类及杂豆250-4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肉50-75克,蛋类25-50克,鱼虾类50-100克,大豆类及坚果30-50克,奶类及奶制品300克,油20-30克。高血压患者还要特别注意限钠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3克。
适量运动 定期的体育锻炼可降低血压、改善糖代谢等。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适量的体力活动,每周进行3次以上的有氧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练太极拳、跳健身舞等。但运动要遵循有恒、有序、有度、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提倡老年人做举重、跑百米、登山等较剧烈的无氧运动。
戒烟限酒 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害,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戒烟的益处十分肯定,而且任何年龄戒烟均能获益。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限制饮酒量则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不提倡高血压患者饮酒。
走出常见认识误区
误区一:老年人血压高是生理现象。
金明磊:老年人血压高不是一种生理现象,老年人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年轻人相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老年人高血压降压目标为收缩压降至<150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但这一点在国际上有分歧,已处于老化的心脏和血管更需要保护,相同水平的高血压值对于老年人的危害要大于年轻人。
误区二:血压降到正常就停药,高了再吃药。
金明磊:血压降到正常,只能说明药物的效果,不能说明高血压已被治愈,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终生服药。血压稳定正常以后,在严密观察下可谨慎地减药,但不宜停药,否则多数情况下血压会反弹。
误区三:凭症状服药。
金明磊:有的人感到头晕、头痛等不舒服症状的时候才吃些降压药,没有症状时就误认为自己血压正常了,平时不吃药,这是不对的。因为有的患者血压即使高达200mmHg以上也没有症状,这些人被称为适应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即使有症状也常无特异性,服药的唯一依据就是根据测量到的血压数值来调整血压。
误区四:按广告服药。
金明磊:降压药危险性大,一旦多服易发生危险,患者或家属不要随意选购,更不能依据广告或他人推荐使用,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