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会逐渐阻塞血管,使血流变慢,引发冠心病和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像“不定时炸弹”,一旦发生破裂,在短时间内会堵塞血管管腔,阻断血流通过,引发卒中。而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血流受限严重将会导致脑梗塞。有统计称,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多万例,其中30%-50%以上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的,而颈动脉狭窄是可防可治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即通过外科手术将颈动脉内的斑块和血栓彻底清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脑梗塞的首选方法。
颈动脉狭窄可致脑梗塞
大脑的血液供应是由颈部的四条血管完成的:两条颈动脉和两条椎动脉。这四支动脉任何一支发生病变都可以导致脑缺血,引起脑梗塞。其中颈动脉类似字母“Y”,下端是颈总动脉,上端两个分叉,一条是颈外动脉给头皮和颜面部供血,另一条是颈内动脉给大脑供血。颈动脉粥样硬化常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分。颈动脉是脑部供血的总阀门,如果这里出现狭窄、堵塞,那么整个脑部都会因为长时间缺血出现脑梗塞。
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脑梗塞症状本身,以为全都是脑子里出了什么问题,但事实上大部分是颈动脉的问题造成的。统计资料显示,约近一半的脑梗塞病人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关。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原因是由于肌体血脂代谢异常,在动脉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及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最后导致血管腔径狭窄,甚至闭塞。当动脉血管壁上的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内血管时,就会形成栓子而阻塞脑血管。有些小的血栓栓子可自行溶解,血流尚可恢复,仅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若是一些不易溶解的大栓子就会引起脑血管梗塞,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脑组织缺血,也就是脑梗塞。
颈动脉狭窄要尽早治疗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梗塞的“隐形杀手”,但是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这个“杀手”的特点,就能及时抓住颈动脉狭窄的蛛丝马迹,早期预防,及时手术治疗,把脑梗塞的危险消灭在萌芽中。颈动脉狭窄导致的脑梗塞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颈动脉发生狭窄时,身体会出现一些脑梗塞的先兆,如突然看不清东西,无缘由摔倒,突然头晕目眩、一侧眼睛暂时性发黑、四肢或一侧肢体发麻无力、拿东西不稳、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
正确认识颈动脉狭窄与脑梗塞的利害关系很重要,有些患者通过检查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其实正在处于脑梗塞高发期,但由于对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拒绝住院及时处理,结果发生了脑梗塞,出现半身瘫痪、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正确认识颈动脉狭窄,尽早清除颈动脉血管内的“垃圾”,降低脑梗塞发生的风险,以免在出现严重脑梗塞后才来就医而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健康生活预防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预防颈动脉狭窄主要就是推行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或推迟动脉血管硬化、老化。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适当控制高胆固醇和高糖食品的摄入量,多食五谷杂粮和新鲜的蔬菜水果,注意营养全面平衡,生活要有规律,学会放松自己,有车族应尽可能多走一走、动一动,并积极参加有益身心的体育锻炼,不吸烟;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血脂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等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重视高危人群筛查
年龄在40岁以上,具备以下3项或3项以上危险因素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脑卒中筛查:1.高血压病史(≥140/9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房颤或明显脉搏不齐。3.吸烟。4.血脂异常。5.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7.明显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6kg/m2)。8.有卒中家族史。
“头颈一体化”是最佳筛查方法
采用综合性技术对潜在的高危人群,特别是近期内可能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识别,然后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发病风险,是早期筛查的关键所在。
颈部血管超声:能够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均质和非均质病理变化,有利于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如溃疡斑块、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血栓形成等,能够评估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程度。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性疾病的检查。能够诊断颅内主干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可以判断颅外段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所导致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显示侧枝循环代偿的充分与否,其直接关系到缺血症状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已有资料表明,42%脑梗塞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存在大动脉病变,但单独采用颈动脉超声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出的大动脉病变阳性率只有25%-35%。由此可见,选择颈动脉彩超或经颅多普勒超声其中一项检查会降低临床阳性结果发现率,二者联合检查,一元化分析,能更准确地作出评价。我院在全省率先实行“头颈一体化筛查”,也就是颈部血管超声与经颅多普勒(TCD)由同一团队实施,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检查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更利于选择正确的干预方案。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金标准”
1905年,Chiari首先报道颅外段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在出现脑神经症状中的作用,特别强调了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脱落产生的栓子是引起脑梗塞的直接原因。1954年,Eastoott报道了全球第一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开创了外科防治脑梗塞的新纪元。全世界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近60余年的临床应用,使得数百万濒临残疾与死亡的患者得以康复。
目前,欧美国家均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作为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美国每年约15万人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2013年国家卫计委推荐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首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我院作为我市惟一一家“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已成功为多位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使他们有效地远离了脑梗塞的威胁。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防治脑梗塞
长期以来,人们对脑血管疾病关注的重点多放在发病后的治疗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则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脑梗塞发生前的预防上。它是由外科医生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去除的外科操作过程,就像河道的清淤工程,可以去除颈动脉斑块造成的狭窄,消除来自颈动脉的血栓栓子,预防由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梗塞;改善或恢复缺血区域脑组织的血流,起到预防脑梗塞或缓解脑梗塞症状的作用。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需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
(1)6个月内1次或多次一过性脑缺血(TIA),表现24小时内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单盲,且颈动脉狭窄>70%;
(2)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脑梗塞,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且颈动脉狭窄>70%;
(3)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
(4)颈动脉狭窄<70%,但处于不稳定状态,如表面不光整、溃疡或血栓形成等。
术后更需健康生活
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切除了可能会脱落导致脑梗塞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也解除了动脉狭窄而改善了大脑的血液供应,降低了脑梗塞的发生风险。但脑梗塞的发生有很多原因,比如心脏病、高血压等,而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所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要严格执行医嘱,规范治疗。同时还要改变以往不良的饮食习惯,限制饮食中胆固醇的摄入,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戒烟限酒,劳逸结合,避免紧张忧思,控制好各种危险因素,并定期体检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专家提示:
年轻人也需防脑梗塞
颈动脉狭窄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许多30多岁的年轻人也发现患有颈动脉狭窄。当颈动脉狭窄引起的一些症状如头晕等出现在年轻人身上时,常被误以为患了颈椎病而延误治疗。一旦出现一过性肢体无力或眩晕,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切勿盲目治疗,尤其不能当颈椎病而随意按摩,造成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