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29日是第十个“世界卒中日”,主题为“重视中年人的卒中风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脑血管病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且每年正在以8.7%的速度快速增长,位居居民死因的首位。中年人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脑卒中,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预防很关键。
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大脑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或因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缺血、缺氧而引起。临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中出血性卒中占15%,缺血性卒中占85%。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新的年龄分段为:44岁以下的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的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的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的为老年人,90岁以上的为长寿老人。
中年人健康隐患易被忽视
中年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是各行各业的骨干,也是家庭的中流砥柱,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生活和事业双重重担。但中年人大脑发育的鼎盛时期已过,脑功能开始衰退,心肺功能、胃肠消化功能、基础代谢水平亦逐渐下降。中年人容易超负荷运转,生活不规律,很多中年人有吸烟、酗酒、熬夜、久坐缺乏运动等情况。中年人超重肥胖的比例大,中年人通常在家庭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又是骨干力量,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容易忽略一些危险信号,即使身体有不舒服甚至有一些疾病也不能及时就医或一拖再拖。我们形容中年人为英年,但有些中年人英年早逝,中年人是强者,但强者的背后存在着隐忧,如果不提高健康意识,强者就有可能变成弱者!
脑卒中的危害
根据近年在全国开展的大样本流行病调查研究估算,我国脑卒中后存活患者在1000万以上,其中65岁以下首次发生卒中的比例占到近50%。在幸存者中约四分之三的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等后遗症,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我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有糖尿病约1亿,高血压患者2.2亿,血脂异常2亿,超重和肥胖2.4亿, 吸烟者3.5亿,卒中高危人群数量惊人!我国卒中发病已呈“井喷”态势。世界卒中日《宣言》说,卒中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老龄化、活动过少、吸烟和快餐加速了卒中、心脏病、糖尿病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日益流行。如果不加干预,预计到2020年卒中的人口将增加一倍。如果掌握脑卒中防治知识,将会有效预防卒中的危害。
发生脑卒中危险因素
1.高血压、高脂血症: 中青年高血压控制不良者多见,长期高血压主要损伤小动脉,而且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增高,都可增加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血脂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青年人对甘油三酯升高更敏感,血中浓度稍有变化即可加速动脉硬化发展。
2.糖尿病: 我国糖尿病低龄化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次数增加、高糖、高脂饮食、运动减少等都导致中年糖尿病患者高发。
3.过量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痉挛,还可通过使血小板增多导致脑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均可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生。
4.吸烟:动脉内有反应过强性内皮细胞,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可以使这种细胞肌球蛋白收缩,血管通透性升高,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发生卒中的危险性。
5.不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饮食和行为方式与中青年脑卒中关系密切,频繁在外就餐、肥胖均为中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糖、高脂饮食及酗酒、吸烟、睡眠不足、久坐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公众中特别是在中年人群中普遍存在,都是导致脑卒中病人增加的重要诱因。
脑卒中防控从娃娃抓起
预防脑卒中应从幼年开始,这是因为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往往从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食物中的脂肪含量过高、高糖饮食往往与幼年肥胖有关。目前,小胖墩越来越多,如果幼时的肥胖延续到成年,很容易患上心脏病和糖尿病,后两者都会使脑卒中的发生危险性增加。作为家长应从小就关注孩子饮食健康,避免其口味太重或迷恋太多油炸类食物,以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盐,因为高盐饮食与高血压的关系密切,而高脂血症和肥胖也正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重视一级和二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对从未发生过卒中事件的人群,采取各种措施预防首次卒中事件的发生。改变危险因素是一级
预防的主要策略,使其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二级预防指对于已经发生卒中事件的人群,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卒中再次发生。包括危险因素的干预及溶栓治疗。
对于危险因素的防控,特别是将卒中防治措施个体化,实现共性与个性措施的结合,才能达到最佳防治效果。具体措施包括:积极治疗控制高血压;加强对糖尿病、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适量摄入动物蛋白质,如瘦肉、鱼类、禽类等;降低食盐摄入量,每天控制在6克以内;增加新鲜蔬菜水果,以提高钾摄入量;提倡戒烟,控制体重,杜绝不良生活方式。中青年人只要注意避免以上不良因素,就可有效预防脑卒中。
记住“FAST”口诀
目前国际上将“FAST”口诀作为脑梗死的预警信号,“F”指脸歪了,“A”指手没力气了,“S”指讲话不清楚了,“T”就是指出现上述三个症状或其中一个症状后立刻拨打“120”。因为如果出现上述其中一个症状后,则有72%可能为急性脑梗死,如果同时出现上述三个症状,则有85%可能为急性脑梗死。通俗地讲,“言语含糊没有笑脸,手脚不灵快进医院”。
脑梗死溶栓治疗越早越好
溶栓治疗是降低患者致残率和致死率最有效的手段。溶栓治疗就是通过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使血管内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从而挽救缺血的脑组织,恢复脑功能。全世界的治疗指南都将rt-PA静脉溶栓治疗作为第一推荐的治疗手段。脑梗死在恢复脑灌注之前,每一分钟将会死亡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经突触,所以说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脑梗死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小时,也就是说,患者在脑梗死发病后4.5小时内才可以通过静脉应用这个溶栓药物rt-PA,超过此时间窗溶栓,血管再通率降低,同时出血风险明显增高。当然,在应用溶栓药物之前,必须先排除溶栓禁忌症,方可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所以,患有急性脑梗死后,应当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有溶栓资质的医院。
脑卒中筛查防患于未然
承德市中心医院现为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中年人是脑卒中筛查的重点,如果发现自己进入脑卒中筛查范围,应及早进行脑卒中筛查,并积极评估,选择最佳预防及治疗方案,防患于未然。做到早筛查,早诊治,早康复。
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对象为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包括以下8项(每一项1分):高血压病史(≥140/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活动;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有脑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筛查由医师接诊,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脑、颈血管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初筛,如发现有血管病变,则进一步检查。 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血管内支架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
发生脑卒中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1、一旦发生卒中征兆,要迅速恢复冷静,拨打120。牢记“时间就是生命”,千万不要有“休息一下可能就好了”的想法,后者只会耽误诊治,失去最好的治疗时机。
2、切忌仰卧位,头应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3、切忌自行服药,没有确诊前随意用药可能会加重病情。由神经内科、外科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吃药、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