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场大雪,让我们领略了冬天的寒意,雪后气温下降,婴幼儿一时适应不了这种气温的突然变化,再加上昼夜温差大,室内外温度相差悬殊,身体的运行规律被打乱,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容易罹患各种疾病,如感冒、肺炎、腹泻等,家长及时了解和掌握宝宝常见病的预防常识对于宝宝健康非常重要,以下是冬季宝宝易患的几种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的病毒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如果是由各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就称为“流感”,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和接触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烦躁不安、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热程2-3天,不超过一周,多数患儿于3-4天内自然痊愈。婴幼儿并发症多见,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喉炎及支气管肺炎。并发细菌感染者血常规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C反应蛋白升高,同时病程会延长。
防治方法: 1.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大量维生素C、加强护理、注意隔离。2.可服用板蓝根、大青叶等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但不要超过一周。3.体温超过38摄氏度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亦可用退热栓剂或温水浴降温。4.咳嗽重者适当选用小儿止咳糖浆等化痰止咳药物。5.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抗菌素。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自然病程3-4天,如果3-4天后仍有发热、较重的咳嗽、喘息、精神差等症状,要警惕合并其他疾病,及时到医院就诊。
肺 炎
临床表现:支气管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也称喘憋性肺炎),是婴幼儿常见的肺炎,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居室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致病微生物较多时容易发生。细菌、病毒、支原体均可引起肺炎。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和接触感染。支气管肺炎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频繁的咳嗽、气促,伴有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腹泻或呕吐,重者可出现心肌炎、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重症肺炎的表现,肺部听诊早期不明显,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化脓性胸膜炎、脓气胸等并发症。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主要由病毒引起,多发生在两岁以下的小儿,多数在6个月以内发病,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其突出表现为喘憋和肺部的哮鸣音,喘憋可呈阵发性,严重发作者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周和口唇发绀,甚至出现呼吸衰竭。患儿的全身症状较轻,可不伴发热,部分患儿伴有轻度的腹泻。病程一般为1周至2周。一部分患儿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防治方法:1.肺炎患儿一般需要住院治疗。2.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如吸氧、雾化吸入、抗感染治疗及其他的对症治疗。3.作为家长,要加强护理,给予患儿营养丰富的饮食,经常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4.注意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秋冬季腹泻
临床表现:婴幼儿秋冬季腹泻多发生在9月中旬至12月,以10月至12月为高潮。引起儿童秋冬季腹泻的病因,多是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之一,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对肠道侵犯最为严重,引起轮状病毒性肠炎。病初表现为发热、呕吐,随即出现腹泻,每日排便十余次,大便性状为蛋花汤样便或稀水样便,由于呕吐不能进食、大便丢失水分和电解质多,一部分患儿出现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由于轮状病毒同时侵犯呼吸道,患儿多数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本病为自限性疾病,急性期3-5天,一周左右病愈,个别患儿合并心肌炎、病毒性脑炎、肺炎等。
治疗方法:1.孩子出现腹泻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并用干净的玻璃小瓶留取少许新鲜大便带到医院,以协助早期诊断性检查。2.可以口服肠道益生菌、蒙脱石散抑制肠道病毒保护肠粘膜。3.要及时给患儿补充水及电解质。对于轻度腹泻的患儿,可口服足够的液体预防脱水,用米汤500毫升加1.75克盐分次喂服,也可用500毫升白开水加10克白糖加1.75克盐煮开后分次喂服,医院已配制好的口服补液盐给患儿服用更合适。4.如果患儿出现腹泻次数及量明显增多、尿少、口渴、精神萎靡、不能正常进食等严重脱水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补液治疗,医生可根据小儿情况考虑是否需要静脉输液,纠正脱水。5.要继续饮食,腹泻的孩子体内营养物质丢失较多,所以应给他足够的食物以预防营养不良,防止生长发育障碍。吃母乳的婴儿应该继续母乳喂养,若为人工喂养,可继续给予平时习惯的饮食,如米粥等,可适当减少乳类食品的摄入。6.注意,由于秋冬季腹泻多由于病毒引起,不需要应用抗生素,只要做好脱水的预防和液体的补充,患儿可在几天内自愈。
预防方法:
1.两岁以内的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卫生条件,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护理,做好奶瓶与餐具消毒;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看护人和小儿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彻底洗净双手;
3.保证饮用洁净水;
4.不吃变质食物,生吃的瓜果要洗净;冰箱中的熟食一定要加热后再食用。
5.避免孩子间的接触传染等。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临床表现: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病因是维生素D的摄取不足。由于婴幼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在人体骨骼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期生长发育旺盛,骨骼的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正常的骨骼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本病,尤其是冬季,婴幼儿户外活动少,不能通过阳光照射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更容易发病。早期常表现为烦躁不安,爱哭闹,睡觉易惊醒,汗多,特别是入睡后头部多汗,汗多刺激枕部头皮,故头常在枕头上摩擦、摇头,使脑后枕部半圈秃发,医学上称“枕秃”。以后逐渐出现骨骼改变,如前囟门闭合延迟(正常应在1.5岁前闭合),出牙晚,可晚至1岁才出牙,头较大呈方形、鸡胸、肋骨串珠、手镯征、脚镯征等,严重可遗留“○”形腿、“X”形腿等骨骼畸形。严重的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患呼吸道感染。
防治方法: 1.以预防为主。自出生后两周起,每日应给宝宝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400单位到一周岁,一周岁到二周岁,冬天补充维生素D,夏天晒太阳。多吃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肝类,鱼类,奶类,豆类、虾皮等。2.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这是最廉价安全的维生素D来源,冬季可选择中午阳光充足的温暖时间,露出脸和手,在避风的地方晒太阳。3.如果症状明显,要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每日补充维生素D 2000-5000单位,持续4-6周。4.乳类摄入不足、膳食中钙摄入不足时可适当补充钙剂。
链接 宝宝居家照护方法
1.增强婴幼儿抵抗力,平时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铁、锌等的食物,及时纠正潜在的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症、缺铁性贫血、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锌缺乏症等营养性疾病;
2.平时注意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最好每天排大便一次;
3.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
4.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5.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6.加强室外活动。让孩子得到日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可增强孩子的免疫功能;
7.充足睡眠。既有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又可增强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