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在冬春季好发,老年人多见。这种气流受限通常呈进行性发展,不完全可逆,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物或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该疾病可对成年人享有自由呼吸和维持正常生活的能力造成进行性的、永久性的损伤,调查数据显示:60%慢阻肺患者的日常活动面临困难、从事家务的能力被削弱,75%的患者爬楼费力,45%的患者无法工作,50%患者睡眠不佳,91.6%的患者认为他们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还有患者出现恐惧、焦虑、孤立和抑郁等心理疾病。了解慢阻肺防治常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于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尤为重要。
慢阻肺与哪些因素有关
吸烟。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慢阻肺患者中有80%-90%吸烟或曾经吸烟,吸烟者慢阻肺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越高。被动吸烟因增加了肺的总吸入颗粒和烟雾的负担,也可加重呼吸道症状,促进慢阻肺的发生。
大气污染。PM2.5是近两年来关于大气污染热门话题,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主要危害有:
(1)可直接吸入支气管内,影响换气功能。
(2)可在空气中长期悬浮。
(3)可携带病毒、细菌等多种有害物质。
(4)可引起支气管的过敏反应。
感染。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病毒,以及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和加剧的另一重要因素。
过敏因素。过敏因素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其它因素。气候变化,尤其是冷空气能引起气道粘液分泌增加,减弱支气管纤毛运动。老年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喉头反射减弱,呼吸道防御功能差,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缺乏也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增加。
慢阻肺有局部和全身症状
慢阻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
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
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粘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并可有脓性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使患者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仅于劳动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喘息和胸闷。不是慢阻肺的特异症状,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有喘息。
全身性症状。在疾病的临床过程中,特别是较重患者,可能会发生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或焦虑等;合并感染时可咳血痰或咯血等症状。
慢阻肺危害不容忽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会逐渐削弱患者的呼吸功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难,且逐渐加重。早期症状并不特异,容易被忽略,而患者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肺功能已经下降。在明确诊断时,肺功能已经有中、重度损害。当气喘、呼吸困难等现象出现时就已经发展为典型的慢阻肺了。如果治疗不规范或病情反复发作,往往在10-20年的时间里可发展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导致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甚至多个器官的功能衰竭。
慢阻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根据一项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达8.2%,患者已超过3800万。然而,慢阻肺的危害性在中国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五成以上患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患病,许多患者并不知道慢阻肺病情恶化会导致急性加重乃至死亡,由于缺乏长期治疗意识在病情稳定时往往难以坚持用药治疗,肺功能检测作为评估慢阻肺病情的金标准尚未被纳入常规体检项目……这些因素均导致慢阻肺的病死率日益增加,我国每年因慢阻肺死亡的人数高达128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慢阻肺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死因。
掌握自测方法
发病初期多无明显不适,许多患者常常等到呼吸困难严重时才求医,而这时病情已经进展到中度以上。采用以下自测有助于早期发现:
1、你经常每天咳嗽数次?
2、你经常有痰?
3、你是否比同龄人更容易感觉气短?
4、你的年纪是否超过40岁?
5、你现在是否吸烟,或者曾经吸烟?
如果有三个以上问题回答“是”,应立即向医生咨询,并进行肺功能检查。
生活中防治慢阻肺五要点
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阻肺是不可能完全治愈的,但通过科学、规范治疗,可以防止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改善运动功能和健康状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戒烟。短期戒烟即可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长期戒烟可延缓患者肺功能的下降。远离粉尘和二手烟,避免吸入有害的化学物质和有害气体。
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一旦有咳嗽、咳痰超过一周时,应及时做肺功能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慢阻肺。此外,常规进行肺功能检查,年龄超过40岁者应每年做肺功能检查。
预防呼吸道感染。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和疫苗,以及流感疫苗等,提高免疫功能,降低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减少急性发作,对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严重程度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流感流行期应尽量避免外出,减少感染机会。要注意防止受凉,寒冷天气更要做好防寒保暖,室内保持一定温湿度。如果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尽快诊治,控制消除感染。
合理使用药物。重度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控制治疗提倡吸入疗法,具有起效快、迅速缓解症状、副作用小的优点。药物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并定期复查,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坚持呼吸功能锻炼。
(1)腹式呼吸:放松肩膀和颈部,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置于腹部肚脐处,吸气时胸部不动,腹部鼓起,呼气时,经口缩唇呼气,腹部内陷。
(2)缩唇呼吸:闭嘴,平静用鼻吸气,默数1、2,然后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默数1、2、3、4,吸呼时间比为1∶2。以上两种呼吸训练在轻松情况下进行,每天两次,每次10-20分钟,切忌过分使劲或勉强控制呼吸节律,以免引起胸闷、头晕等症状。
(3)呼吸操:仰卧、双手握拳曲肘运动4-8次;平静深呼吸4-8次;双臂交替向前上方伸出伴自然呼吸4-8次;双膝关节屈伸4-8次;双腿屈膝、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双臂放回体侧时呼气4-8次;做口哨式用力缩唇呼气4-8次;双腿屈膝、做踏步动作4-8次;腹式呼吸4-8次。坚持呼吸功能锻炼,对于稳定病情、改善肺功能大有裨益,尤其是老年患者。
生活调理 改善病情
适度运动。经常在空气清新的地方做适度运动,可以增加肌体耐受力,有益于身体恢复。
尽量选择软烂食物。肺功能极差的患者应多吃些不太需要咀嚼的食物,比如稀粥、蒸鱼、蔬菜汤等,以减少咀嚼时产生的呼吸困难。
清淡饮食。多吃时令蔬菜和新鲜水果。盐、辛辣食品及调料会造成消化道、肺部、鼻窦、鼻腔等处分泌过多粘液,应少吃。
走出常见认识误区
误区一:病情严重时才进行药物治疗
中、重度的慢阻肺患者平时就应该运用吸入制剂。很多人以为吸入激素治疗慢阻肺的副作用会很大,不能长期使用,这是错误的,因为其中含激素的量很小,副作用也很小,应该长期坚持用。
误区二:吸氧只在抢救时才需要
慢阻肺患者晚期常合并慢性呼吸衰竭,长期家庭氧疗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一般用鼻导管吸氧,应该是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1.0-2.0升/分钟,吸氧时间每天应超过15小时。
误区三:慢阻肺患者一活动就喘,所以只要待在家里不动就好了
慢阻肺患者进行适当户外锻炼非常有益,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运动强度以自己能耐受为准,运动时间最好在早上十点左右,这个时间温度适宜,空气扩散良好,适合外出活动。
误区四:不吸烟也会患上慢阻肺,戒烟没有用
戒烟是预防慢阻肺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可减轻气道和肺的异常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