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最近的气温骤降让不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了症状。气温骤降以来,到医院急诊就诊的突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急剧增多,比平时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平时看上去很“健康”,但由于气温的急剧变化而突然发病甚至离世,尤以中老年人为多。
为何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
冬季是各种“心脏事件”的高发期,与夏季相比,冬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出50%,气温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明显的“U”型关系,寒冷地区温度每降低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就增加1%。尤其是在冷空气过境或大风降温时,更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急速攀升。我国北部地区受寒冷气候、饮食特点及生活习惯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已上升为居民的首位死因。冬季心血管疾病发作几率提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寒冷刺激、感冒、疲劳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气候是心血管功能的晴雨表。冬季气候寒冷,气温骤降,人体耗氧量增加,肌体为保存热量,维持正常体温,血管收缩,易致血管痉挛,血流缓慢,血压增高,心脏负荷随之增大。因此,在冬季,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发生的概率要比其他季节高出2-3倍。
高血压病本身既是心血管疾病之一,又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其他诸多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亦表明,冬季平均收缩压较夏季高出5个毫米汞柱;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冬季为33.4%,夏季则降至23.8%,且冬季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由于我国北方处于高寒地区,其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更是高达40%,近乎全国高血压病患病率的两倍。
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季以保暖为先
不少心脏病患者为增强自身抵抗力,在天冷的时候坚持出门晨练或用冷水洗脸。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却事与愿违,反而给健康状况带来很大隐患。因为睡眠时人体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晨起突然大幅度运动,神经系统兴奋性突然增高,身体没有充足的适应时间,加之室内外温差较大,这种寒冷刺激可使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心肌耗氧增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脏负担加重,甚至出现冠状动脉痉挛,极易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突发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出现心律失常、心脏破裂、心力衰竭、心跳骤停、猝死等并发症。
因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应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为身体保暖。洗澡时水温要适中,动作要尽量轻快,以减少温度变化对心脏的刺激。避免在早晨进行室外体力活动。锻炼时间应该在太阳出来以后9点到10点,避开清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时段。此外,应避免用冷水洗脸,以免冷水的突然刺激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洗衣、洗菜时,不要长时间把手泡在冷水里,应用温水。还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天不要长时间在空气不流通的浴室内洗澡,家中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最好保持在20℃左右,保持空气湿润,必要时可用加湿设备,尽量减少烟雾刺激。外出时,衣服以保暖、轻便、柔软为宜。
感冒可诱发心肌炎
人患感冒后,病毒会损伤免疫系统。免疫力强的人受到病毒攻击后,身体会启动保护机制,抵抗病毒入侵;但是体质弱的人,病毒一旦进入体内,免疫系统不能快速地启动应急预案,病毒就会大量复制,进入呼吸道,进而通过血液循环伤害心脏。
感冒最容易导致的心脏病就是心肌炎。心肌炎指心肌细胞发炎,导致心肌收缩无力,心脏跳动不规律或缓慢。心肌炎患者大部分是学生、年轻白领等学习紧张、工作繁忙的年轻人。因感冒长时间不愈,没时间多休息,由感冒诱发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性很大。心肌炎一旦发生,及时治疗是可以治愈的,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留有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出现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引起心力衰竭,尤其是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会导致突然死亡。如果患感冒超过1至2周还没好,并出现心慌、憋气的情况,最好及时就诊,注意休息。
过度劳累是心血管疾病的“推手”
过度兴奋、抑郁、劳累,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因此,在冬天,老人要多晒太阳,平时多听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广开心胸,“得不喜,失不忧”,保持心理平衡和精神愉快,以防止心脏急症如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根据个人年龄和体质状况,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但切忌剧烈活动、过度劳累。
冬季节假日相对较多,有圣诞节、元旦、春节等。临床工作中发现,每逢节假日期间,心脏病复发的患者都会明显增多。不少患者是因为合家团聚时过度兴奋、激动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律紊乱、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特别要注意的是,平时没有心脏病史的人也可能因兴奋而突发心脏病,有人可能会突然晕倒。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惹祸
寒冷刺激引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高盐摄入是导致我国北方寒冷地区高血压病高发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气候寒冷使居民养成了不同于温暖地区人群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例如膳食中盐(腌制食品)和脂肪含量较高,少运动,喜好饮酒。此外,由于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在白昼短暂、室外温度低的环境下,居民进行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的时间亦相对较少。
进入冬季老百姓有进补的习惯,但膳食保健应根据个人体质而定,如冬季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易造成血脂增高。所以冬天可以进补,但提倡温补,不要大补,鹿茸、人参等滋补品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容易引发脑卒中,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及老年人更要注意。
怎样判断是否突发心脏病
一般来说,突发心脏病时患者会瞬间感到心脏难受、憋气、心慌,并出现脸色苍白、满脸虚汗等症状。像常见的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都会出现上述症状,但是还有少部分人表现为咽痛、后背疼痛、上腹痛,甚至牙痛。所以提醒大家,如果进行一般性检查后没有发现相关疾病,应到心血管专科就诊,做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诊。
通常情况下,心源性猝死的第一个症状是失去意识(昏厥),同时没有心跳(或脉搏)。在心源性猝死发生之前,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心跳极快,或隐隐感到头晕,有些人会有胸痛、气短、恶心或呕吐等症状。
如何让心脏安全过冬
首先,要积极应对高寒、缺氧等极端天气,做好日常防寒保暖,尤其对于上班族来说,在温度降低时更要注意保暖。其次要合理安排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饮食要尽量清淡,少吃肥肉和高脂肪的食物。“如果身体发福要多运动。”可以通过出汗来燃烧脂肪。同时要注意自我减压,要保持情绪稳定。另外,在冬季还得注意预防像感冒这类呼吸道疾病,以防止由此引发心脏病复发。老年人患感冒后切不可掉以轻心,除了及时用药外,同时要注意卧床休息,不要运动,以免增加心脏负荷。特别要注意的是,心衰的早期症状只是喘气,容易与哮喘混淆,因此出现喘气症状时一定要到医院检查,查明是心源性还是支气管性的。感冒后输液时滴速一定不要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临床上因为输液太快导致心衰急性发作而抢救的病人很常见。
突发心脏病如何急救
对于突发心脏病的急救,如果患者发病时仍然意识清醒,应立即服用硝酸甘油等应急药物缓解症状,同时患者自身要尽量保持放松,仔细感受症状是否减轻,如果没有明显好转,要立即拨打“120”。有些病人存在侥幸心理,发病后想忍忍省钱,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不仅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再次发病时很有可能猝死。
一旦遇到身边人突发心脏病,目击者首先应该帮助患者在平坦硬物上平卧,为其打开领口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注意给他保暖,有医学知识的人还要让患者口含急救药片。如果发现患者停止呼吸,则要第一时间实施心脏复苏和人工呼吸。
心脏病患者的家人还应学会紧急抢救措施。先不要轻易搬动病人,也不要摇晃病人,如果有心脏病史要马上服药,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视情况给病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左前胸捶压,5至6秒一次,按压掌握力度要视病人的胖瘦而定。冠心病患者如出现心绞痛,要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的耗氧量。
对于后天因紧张等因素引起的心脏不适人群,应该主动脱离引起紧张的环境,注意减轻生活中的压力和劳累感。工作事业要紧,但是健康身体更是干事业的本钱。尤其是那些曾出现过半夜心跳加速、噩梦惊醒等情况的人群,更应该及早就医做专业的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血管CT检查等。同时这类人群要做好自我保健,注意饮食清淡,经常运动,戒烟酒,不要熬夜,定期做好身体检查。
只要遵循健康的五大原则:第一,合理膳食;第二,适量运动;第三,戒烟限酒;第四,心理平衡;第五,预防感冒,就能防止由此引发的心脏病,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