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严寒冬季,由于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大,脑梗塞的发病率较其他季节高很多。据统计70%以上的脑梗塞发生在冬季。脑梗塞发病急骤,来势凶猛,难以预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而导致脑梗塞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闭塞所致,但只要我们足够关注颈动脉,对颈动脉状况进行及早筛查,如果发现颈动脉狭窄不甚严重,可及早通过行为指导或药物干预,延缓其狭窄进展;如果发现颈动脉狭窄严重,可及时通过手术疏通血管,去除病源,有效预防脑梗塞的发生。
颈动脉狭窄可致脑梗塞
早在19世纪,法国的名医卡萨尼斯就说过“人与动脉同寿”。意思是说:“人的动脉在不断硬化阻塞,最后在重要脏器梗塞坏死之时,也就是人的寿终正寝之时。”颈动脉是大脑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引起颈动脉狭窄的最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由于肌体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动脉血管内皮受损,血液中“坏”胆固醇就会积聚在局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长大,小斑块间也会融合成大斑块。随着斑块不断长大,动脉逐渐变狭窄甚至阻塞。当动脉血管壁上的斑块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内血管时,就会形成栓子而阻塞脑血管。有些小的血栓栓子可自行溶解,血流尚可恢复,仅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若是一些不易溶解的大栓子就会引起脑血管梗塞,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脑组织缺血,也就是脑梗塞。
颈动脉狭窄症状不容忽视
颈动脉狭窄本身并没有典型特异的临床表现,常不易发现,也常常被忽视。一些患者可表现因脑部缺血而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早期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发作的肢体麻木、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上肢或下肢无力、面肌麻痹和单眼突然发黑等,如发生在语言中枢侧大脑半球,可引起语言障碍。这些症状有的仅出现数分钟,也可持续数小时,但一般可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中风”,或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重者将发展为脑梗塞,引起死亡或遗留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偏盲、感觉障碍等。反复腔隙性脑梗塞除偏瘫、失语外,还可发生脑血管性痴呆。
正确认识颈动脉狭窄与脑梗塞的利害关系很重要,有些患者通过检查发现颈动脉严重狭窄,其实正处于脑梗塞高发期,但由于对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拒绝住院及时治疗,结果发生了脑梗塞,出现半身瘫痪、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危及生命。所以,正确认识颈动脉狭窄,尽早清除颈动脉血管内的“垃圾”,降低脑梗塞发生的风险,以免在出现严重脑梗塞后追悔莫及。
健康生活预防颈动脉狭窄
预防颈动脉狭窄主要就是推行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或推迟动脉血管硬化、老化。对大众而言,要积极主动学习正规途径的科普知识,积极进行自我的健康管理。首先,要保持膳食平衡,注意“粗细搭配”,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严格控制脂肪和总热量的摄入。其次,坚持运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显示,每天步行半小时,能使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概率减少50%。再次,坚决戒烟。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吸烟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进程。最后,尽早发现动脉硬化,寻求专科医生帮助。对动脉硬化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诊断,坚持上述最基本的健康生活方式,找出引起颈动脉斑块的真正原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严格遵照医嘱规范合理治疗。
重视脑卒中高危人群
年龄在40岁以上,符合下列8项危险因素:1.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房颤或明显脉搏不齐。3.吸烟。4.血脂异常。5.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7.明显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6kg/m2)。8.有卒中家族史。每一项为1分,≥3分者以及既往有脑卒中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脑卒中筛查。
颈脑血管一体化筛查是最佳筛查方式
尽早发现斑块、尽早科学干预,才能尽早获益。采用综合性技术对潜在的高危人群,特别是近期内可能发生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识别,然后实施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脑卒中风险,是早期筛查的关键环节。
颈部血管超声:具有无创、方便、快捷和廉价的特点,能够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均质和非均质病理变化,有利于早期发现不稳定斑块,如溃疡斑块、斑块内出血、斑块表面血栓形成等,能够评估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程度。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性疾病的检查。能够诊断颅内主干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可以判断颅外段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所导致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显示侧枝循环代偿的充分与否,其直接关系到缺血症状的发生,从而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已有资料表明,42%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存在大动脉病变,但单独采用颈动脉超声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出的大动脉病变阳性率只有25%-35%。由此可见,选择颈动脉彩超或经颅多普勒超声其中一项检查会降低临床阳性结果发现率,二者联合检查,一元化分析,能更准确地作出评价。承德市中心医院自2013年率先在国内实施颈脑血管超声一体化筛查,年均筛查7000余例,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斑块等易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筛查结果分别给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疾病规范治疗,及时解除威胁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金标准”
1905年,Chiari首先报道颅外段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在出现脑神经症状中的作用,特别强调了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脱落产生的栓子是引起脑梗塞的直接原因。1954年,Eastoott报道了全球第一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开创了外科防治脑梗塞的新纪元。经过60余年的临床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使得全世界数百万濒临残疾与死亡的患者得以康复。目前,欧美国家均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作为颈动脉狭窄治疗的“金标准”,美国每年约15万人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2013年国家卫计委推荐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首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防治脑梗塞
长期以来,人们对脑血管疾病关注的重点多放在发病后的治疗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则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脑梗塞发生前的预防上。它是由外科医生将堵塞在颈动脉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去除的外科操作过程,就像河道的清淤工程,可以去除颈动脉斑块造成的狭窄,消除来自颈动脉的血栓栓子,预防由斑块脱落引起的脑梗塞;改善或恢复缺血区域脑组织的血流,起到预防脑梗塞或缓解脑梗塞症状的作用。
对于有以下情况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需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治疗:(1)6个月内1次或多次一过性脑缺血(TIA),表现24小时内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单盲,且颈动脉狭窄>70%;(2)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脑梗塞,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且颈动脉狭窄>70%;(3)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4)颈动脉狭窄<70%,但处于不稳定状态,如表面不光整、溃疡或血栓形成等。承德市中心医院作为我市惟一一家“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已成功为多例在颈脑血管超声一体化筛查中发现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使他们有效地远离了脑梗塞的威胁。
专家提示 冬季防卒中从自我保健做起
做好保暖,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做好冬季保暖,不熬夜,不过早起床。同时不要过度劳累,要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避免血压的突然波动,从而降低发生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清淡合理膳食,保持营养均衡。预防脑卒中要清淡饮食,特别是限盐。酸奶比牛奶的健康作用更肯定,对控制血压、预防脑卒中和预防糖尿病都有益处,补充B族维生素和钙的效果也不逊色于牛奶。即便没有活菌能到达大肠,其中的营养素也是非常有益的。不能完全拒绝动物性蛋白质,要知道,鱼类、奶类、蛋类和禽肉类对于脑卒中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鱼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更是毋庸置疑。多吃水果蔬菜,每天吃一个苹果可以帮助降低患脑卒中和心脏病的风险。如果两餐之间想吃点甜味的东西,或预估自己不能按饭点及时吃饭,备些水果在身边是个不错的选择。
按时按量服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需要一如既往地服用药物,并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指标,如果不达标,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大部分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还需要坚持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这些药物是任何食物不能替代的,坚持服用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