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占80%左右。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为0.27%,而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2012年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脑卒中患病率已经达到了1.88%,且以年均9%的速度增加。据此估算,我国40岁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已突破1000万,承德大约有3万人患有此病。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患病率不断增长的趋势,后果难以想象。研究表明,脑梗塞静脉溶栓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残疾率和死亡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国际上已将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作为第一推荐的脑梗塞紧急救治手段。
早期识别脑梗塞
脑梗塞虽然发病很急,但发病前期是有征兆的。目前提到最多的就是5S和FAST。所谓5S主要为5个“突然”(Sudden),即:突然无力、突然言语困难、突然视物不清、突然头晕和突然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有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即应该尽早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明确是否为急性脑梗塞并接受规范治疗。
另外FAST也是判别是否存在急性脑梗塞的简化口诀,“F”指面瘫,“A”指一侧的上肢瘫痪无力,“S”指讲话不清楚,“T”是指出现上述三个症状或其中任何一个症状后立刻拨打“120”。如果出现上述其中一个症状,则有72%可能为急性脑梗塞,如果同时出现上述三个症状,则有85%可能为急性脑梗塞。
选择治疗方法关键看时机
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有四种:一是组织化的卒中管理和治疗体系,比如卒中单元和卒中中心;二是早期应用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目前一般推荐应用阿替普酶此类药物;三是脑卒中发病48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四是脑卒中发病48小时内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患者具体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应用哪种药物,必须在专业医生团队的指导下进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副院长曾经讲过,患者在发病4.5小时内,主要是要进行院前急救,即医务人员要对病情做出正确评价、诊断并转诊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在发病后4.5小时的“黄金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可明显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发病4.5小时至8小时内,可能有效的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抗血小板、抗凝或神经保护等;超过8小时,医生只能帮助患者预防复发、防止并发症和进行康复锻炼了。可见,早期到设有卒中单元或卒中中心的医院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特别是静脉溶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静脉溶栓莫超过4.5小时
静脉溶栓治疗是指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静脉应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使被血栓阻塞的脑血管再通,抢救缺血半暗带,恢复脑组织的功能。目前国际上应用的药物一般为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这一类药物。在应用溶栓药物之前,必须先排除溶栓禁忌症,方可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科学规范地评估筛选患者、严格按照流程和国际指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必须在严格的时间窗内进行,目前国际推荐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小时,也就是说,患者在脑梗塞发病后4.5小时内才可以通过静脉应用溶栓药物rt-PA,超过这个时间再进行静脉溶栓,患者脑血管溶栓再通的几率降低,而且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从病理学上讲,脑组织每缺血一分钟将会有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经突触死亡,因此溶栓越早,患者受益越大。
然而我国仅有16%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送入医院的这部分患者的溶栓率仅为9%,而在美国可以达到70%。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于患者和家属对脑梗塞的症状不认识、不了解,以及部分患者虽然知道自己患上急性脑梗塞,但由于症状轻微没有重视,而是在当地诊所简单地输液用药治疗。当病情加重不得不到医院时,绝大多数的脑梗塞患者已经错过了4.5小时的溶栓时间窗,无法接受规范的溶栓治疗而留下终生残疾,明显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团队合作提高溶栓效率
在积极开展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国内外都在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资源,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溶栓流程和模式,以求最大限度地缩短院前和院中时间延误。德国柏林卒中研究中心开展的PHANTOM-S研究采用卒中急诊移动单元(stroke emergency mobile unit,STEMO)进行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急救车上配有车载CT机、实验室及神经科、影像科医师和护士,同时配有远程支持系统,与传统溶栓流程比较,60分钟内接受溶栓的患者增加10倍,时间延误缩短25分钟。2014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成功复制此模式,其神经内科主任James Grotta博士指出:“我们必须像在战场一样,也就是说将医院带到患者身边,现在看来确实是可行的。”
作为“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承德市中心医院根据承德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小城市脑卒中急诊救治的模式,通过成立脑卒中溶栓小组、制定规范的流程和应急预案、完善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等多项措施,逐步形成了“窗口前移、团队合作”的脑卒中静脉溶栓理念。所谓“窗口前移”就是患者到达医院前,急诊科医生就已经在现场完成了对患者的初步评估,初评为脑卒中患者后,立即电话通知长期驻扎在急诊科的卒中小组成员候诊,同时通知检验科和CT室提前做好准备。在“120”救护车上急诊护士抽好检验血样,到达医院后由抽血护士迅即送至检验科。与此同时,卒中小组的医护人员陪同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等溶栓禁忌症后,立即将患者收至溶栓病房。在该院的急诊科和神经内科都设有脑卒中溶栓病房并长期备有rt-PA溶栓药物,谈话签字后立刻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所谓“团队合作”就是指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检验科、CT室等多个科室做到无缝衔接和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一体的脑卒中紧急救治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院前和院中延误时间,提高溶栓救治效率。承德市中心医院自2014年以来,已成功应用rt-PA为228位脑梗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从进院到开始溶栓平均历时58.38分钟,完全达到了国际指南≤60分钟的要求,在挽救生命的同时极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了患者的残疾。
健康生活防脑卒中
不管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关键在预防。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1、戒烟。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
2、控制体重。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kg)÷身高(m2),正常值为18.5-23.9kg/m2,24.0-27.9kg/m2为超重,28kg/m2以上为肥胖。超重者和肥胖者可通过采取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脑卒中发病危险。
3、合理饮食。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谷类、牛奶、豆类和肉类等,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限制红肉的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10%总热量)和胆固醇(<300mg/d)的摄入量;限制食盐摄入量(<6g/d);不喝或尽量少喝含糖饮料。
4、适度体力活动。采用适宜个体的体力活动,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之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运动强度,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成年人每周不少于3次适度的体育活动,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快走、慢跑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5、限制饮酒。不饮酒;饮酒者应适度,一般男性每日摄入酒精不超过25g,女性减半,不酗酒。
脑卒中筛查防患于未然
预防脑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筛查。中年人是脑卒中筛查的重点,如果发现自己属于脑卒中筛查范围,应及早进行脑卒中筛查,并积极评估,选择最佳预防及治疗方案,做到早筛查、早诊治、早康复。
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对象为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包括以下8项(每一项1分):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活动;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有脑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筛查由医师接诊,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脑、颈血管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初筛,如发现有血管病变,则进一步行CTA、MRA、DSA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支架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