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占80%左右。
静脉溶栓莫超过4.5小时
静脉溶栓治疗是指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后静脉应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使被血栓阻塞的脑血管再通,抢救缺血半暗带,恢复脑组织的功能。目前国际上应用的药物一般为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这一类药物。在应用溶栓药物之前,必须先排除溶栓禁忌症,方可开始静脉溶栓治疗。科学规范地评估筛选患者、严格按照流程和国际指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获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急性脑梗塞的静脉溶栓治疗必须在严格的时间窗内进行,目前国际推荐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小时,也就是说,患者在脑梗塞发病后4.5小时内才可以通过静脉应用溶栓药物rt-PA,超过这个时间再进行静脉溶栓,患者脑血管溶栓再通的几率降低,而且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从病理学上讲,脑组织每缺血一分钟将会有190万个神经元、140亿个神经突触死亡,因此溶栓越早,患者受益越大。
然而我国仅有16%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被送到医院,送入医院的这部分患者的溶栓率仅为9%,而在美国可以达到70%。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于患者和家属对脑梗塞的症状不认识、不了解,以及部分患者虽然知道自己患上急性脑梗塞,但由于症状轻微没有重视,而是在当地诊所简单地输液用药治疗。当病情加重不得不到医院时,绝大多数的脑梗塞患者已经错过了4.5小时的溶栓时间窗,无法接受规范的溶栓治疗而留下终生残疾,明显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健康生活防脑卒中
不管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关键在预防。培养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避免大多数脑卒中的发生,控制已患病者的病情,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1、戒烟。吸烟者应戒烟,不吸烟者也应避免被动吸烟。
2、控制体重。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kg)÷身高(m2),正常值为18.5-23.9kg/m2,24.0-27.9kg/m2为超重,28kg/m2以上为肥胖。超重者和肥胖者可通过采取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降低脑卒中发病危险。
3、合理饮食。提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进食谷类、牛奶、豆类和肉类等,使能量的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限制红肉的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10%总热量)和胆固醇(<300mg/d)的摄入量;限制食盐摄入量(<6g/d);不喝或尽量少喝含糖饮料。
4、适度体力活动。采用适宜个体的体力活动,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体力活动之前,应考虑进行心脏应激检查,全方位考虑运动强度,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成年人每周不少于3次适度的体育活动,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如快走、慢跑或其他有氧代谢运动等)。
5、限制饮酒。不饮酒;饮酒者应适度,一般男性每日摄入酒精不超过25g,女性减半,不酗酒。
脑卒中筛查防患于未然
预防脑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筛查。中年人是脑卒中筛查的重点,如果发现自己属于脑卒中筛查范围,应及早进行脑卒中筛查,并积极评估,选择最佳预防及治疗方案,做到早筛查、早诊治、早康复。
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对象为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或者40岁以上、脑卒中风险评估≥3分的高危人群。脑卒中风险初筛评估包括以下8项(每一项1分):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和心瓣膜病;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活动;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m2);有脑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筛查由医师接诊,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脑、颈血管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初筛,如发现有血管病变,则进一步行CTA、MRA、DSA检查。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支架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