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结束后,人们会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称为节日综合症。因此,春节过后一定要做好身心的自我调节,尽早摆脱“节日综合症”,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中。
不可忽视的“情绪感冒”
“情绪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意思是说这些情绪问题所致疾病“像伤风感冒一样普遍”,因此在西方被称为“情绪感冒”,是对心理精神疾病的一种描述。心理精神和躯体即“心”与身体,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共同参与人体的全部活动。近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心理健康在整体健康中应占一半以上,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心理健康更为重要。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具体而言,包括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社交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具有抗打击和康复的能力。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疾病都能找到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症等。这些因素像病毒、细菌一样,能引起躯体疾病。
传统中医学观点认为,任何内在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导致身体上的变化,所以中医学非常强调心病心医,不能大喜大悲。《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便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中“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与现代健康概念不谋而合,“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更是表明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这篇经典古文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完全符合现代精神心理学对正常心理的评定标准,并对现代人调整心理状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百病皆生于气,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影响人体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情绪感冒”可致节日综合症
节日综合症既是躯体疾病,也是心理疾病。多因节日期间人体生物钟被打乱而出现疲倦、不愿早起,表现为一天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春节团聚之后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启程,作为父母尤其是老人难免心情失落、抑郁、焦虑;节日期间饮食紊乱、烟酒过量等导致胃肠道不适;还有的人由于搓麻将时间过久导致“暂短性行走神经消失”、看电视时间过长患上“视屏终端症”、长时间放松后的“上班恐惧症”等等,要想摆脱节日综合症的困扰重在做好身心的调整。
生活规律 起居有序
很多“上班族“想趁假期好好补充睡眠,经常睡懒觉,但却忽视了睡眠规律被打乱后,“生物钟”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影响正常生活工作,严重的还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各种疾病乘虚而入。
建议:及时调整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假期结束后,无论应酬还是娱乐都要有节制,要保证充足睡眠,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孩子要及早收心,读书休闲相结合。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生物钟,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儿女要多关爱老人,有条件的要多回家陪陪老人,在外地工作的儿女要经常给父母打电话,使他们身心得到安慰。在此也提醒老年人要调整心态,经常与老伙伴们聚聚聊聊,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调节饮食 吃出好心情
节日期间由于食用大量鸡、鸭、鱼、肉等高蛋白食物,易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及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头昏、心慌。
建议:注意饮食规律,营养均衡。一是碱性食物与酸性食物要合理搭配。如果人体血液呈酸性,人就容易疲劳,同时抵抗力也会下降。而肉类食品几乎都是酸性的,搭配吃些碱性食物可以使酸碱平衡。碱性食物包括海带、青菜、香菇、萝卜等。 二是要“补钾排钠”。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原本就偏高,节日期间食盐摄入就更多,血液中钠含量过高可引起高血压。补钾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应多吃含钾较丰富的蔬菜如紫菜、海带、香菇、芦笋、豌豆苗、莴笋、芹菜等。三是多吃粗纤维食品。肉类、禽类、水产品都不含膳食纤维,吃多了会造成便秘,而便秘是诱发结肠癌的首位元凶。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麦片、花生、水果、卷心菜、萝卜等。
适当运动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今年春节期间,承德市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接诊脑卒中患者65例,心血管疾病37例。节日期间心脑血管病高发与人们的运动减少、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等有关。尤其是运动减少,节日里大家聚在一起打牌狂欢、举杯畅饮,久坐不动,运动减少,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出现下肢僵硬、发麻、血流不畅、栓塞等,一旦血栓脱落可经血液循环到心脏和肺动脉,就有致命危险。
建议: 科学、合理、有规律的定量运动,是保持心身健康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有助于心理平静的体育锻炼,如跑步、骑自行车远行、去健身房或者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对心灵也是巨大的安抚。
高危人群要做脑卒中筛查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塞”)占80%左右。脑梗塞发病时表现为突发的单侧肢体活动障碍无力、言语障碍、视物不清、头晕或眩晕等等,严重的会出现昏迷、致死或终身的瘫痪。它的发病特点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发病率。因此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更有意义,可以避免残酷的脑卒中事件发生。预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是筛查。中年人是脑卒中筛查的重点,如果发现自己属于脑卒中筛查范围,应及早进行脑卒中筛查,以防患于未然。
以下脑卒中高危人群要进行预防筛查。
(1)高血压病史(血压≥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2)房颤或明显的脉搏不齐;
(3)吸烟;
(4)血脂异常或未知;
(5)糖尿病;
(6)很少进行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
(7)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
(8)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链接 健康新理念
在崭新的21世纪,尽管人类在医学领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对基因的探索不断取得进展,但仍然无法抵御日益增多的疾病,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艾滋病等依然悄无声息地夺去人们的生命。与此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在迅速恶化,污染日益加重,恶劣的环境也成了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压力问题、“空巢”问题、孩子们的升学就业问题、婚姻问题等等。针对这种大环境,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没有躯体疾病,而且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包括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社交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具有抗打击和康复的能力。21世纪心理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在我国表现的更加突出。因此,积极控制情绪,保持身心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关键。
吃汤圆有讲究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佳节家家餐桌上当然少不了的是元宵,那么吃元宵需注意什么,哪些人不宜吃元宵呢?
元宵属于黏食,不易于消化,不属于大众食品,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不宜多吃,尤其是以下人群更不宜吃元宵。
糖尿病患者 元宵含糖量较高,患者若贪图口福,可使血糖急剧升高,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
溃疡病患者 吃元宵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对溃疡面的刺激,严重者可诱发胃出血、胃穿孔等。
胃肠消化功能不良者 元宵是由糯米面做成的,黏性较大,不易消化,食后可导致胃痛、胃胀、嗳气、反酸甚至腹泻。食管炎症、胃肠炎及胃食管反流症的患者,进食大量元宵会加重原有的疾病。
胆、胰疾病患者 元宵可经过油炸和煮两种方法食用。胆、胰疾病患者,最好不食用油炸元宵。
高热患者 发热时胃肠道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因此要吃易消化的食物。
高血压、高血脂及痛风患者 无论是甜馅元宵还是咸味元宵,都含有大量油脂,因此以上人群不适宜食用。
久病初愈者 因此类患者消化功能较弱,过量食用元宵不利于康复。
年老体弱者 老年人肠胃功能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肠胃蠕动减慢,排空时间延长,不宜消化和吸收元宵等黏食。
婴幼儿 小儿消化功能较弱,吞咽反射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吃元宵时不能整个吃,要分成1/4吃。
特别要提醒朋友们,在食用热滚滚、香喷喷的元宵时,切记要缓慢、小口,以免“烫口”。如果因为吃元宵导致消化不良,要及时调整,少吃油腻多食清淡,喝一些粥类吃些清淡小菜,一般症状可自行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