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治疗费用逐年递增的特点,目前以每年接近9%的增加速度严重危害着国民的健康。要改善这种状况,关键是加强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干预,尤其是重视脑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发现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并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及时解除威胁公众生命的安全隐患。
以下危险因素者易发脑卒中
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两大类,其中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比如种族、基因、年龄、性别等,这些因素对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影响较小,不是我们关注的主要危险因素。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那些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正常的血压应在140/90mmHg以下,达到或高于此数值应该就是高血压了。研究发现,血压与脑出血或脑梗死危险均呈正相关,血压越高,患脑卒中的危险性就越大。舒张压每升高2mmHg,脑卒中的发生率就提高17%,相反收缩压每降低10-12mmHg,舒张压降低5-6 mmHg,脑卒中的发生率下降38%,这是因为高血压病人存在着与血栓形成有关的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激活、血小板、白细胞被激活、凝血因子升高、纤溶活性受损,而且它们之间还相互影响。
心脏病 心脏疾病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如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房颤、冠心病等,特别是伴有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罹患脑卒中。有研究证实,冠心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者高5倍,心电图有左心室肥大者,脑梗死危险性可增加9倍。在Framingham研究中,多数脑卒中患者都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房颤等心脏病,其中房颤是最主要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 脑卒中、白内障和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三大并发症,这已经被临床、病理所证实。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及其病程长短都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血浆纤维蛋白升高,血浆黏度升高、血液凝固性增高,易与体内某些蛋白发生非酶促反应,生成糖基化合物,致使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黏附于血管壁,合成各种活性物质形成血栓。另外,弥漫性微小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特点:血管内皮基底膜增厚,管壁呈脂质透明样变,使本来狭窄的管腔变得更为狭窄或闭塞,加上血管壁缺血样病损以及血液高凝状态,最终也容易导致脑梗死发生。
代谢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脂质代谢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脂质代谢异常,过量的脂质沉着在动脉内膜及内膜下,同时伴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炎性细胞的浸润,形成纤维脂质斑块或粥样病灶,导致动脉壁增厚,血管变硬,管腔狭窄,严重时局部斑块内膜坏死、脱落,血栓形成、血管腔堵塞,进而发生脑卒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DL-C) 及总胆固醇( TC) 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C( 高于正常值) 每升高1mmol /L,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 25%。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同型半胱氨酸源于饮食摄取的蛋氨酸,是蛋氨酸脱甲基化生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有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是所有脑卒中类型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既与维生素( B6、B12及叶酸) 缺乏有关,也与相关生物酶的基因缺陷有关。
肥胖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肥胖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在肥胖者中有聚集趋势,并协同作用增加脑卒中的发病危险。肥胖为脑卒中患者的常见体型,与不肥胖的人相比,向心性肥胖者有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对风险增加2倍多。
吸烟、饮酒 研究显示吸烟是各类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每天吸烟超过40支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低于10支者的两倍,戒烟两年以上者相对危险度明显下降并在5年左右达到非吸烟者水平。饮酒与脑卒中的关系和脑卒中的类型密切相关,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的危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饮酒与缺血性脑卒中则具有不同的结果。有研究表明,随着饮酒量的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增加。所以,一般建议限制饮酒,如白酒每日不宜超过50毫升、啤酒不宜超过500毫升。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是脑组织的主要供血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显著相关。20% - 25%的脑卒中患者是由颈动脉颅外段粥样斑块引起的。
运动缺乏 正常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 次、每次≥30 分钟、持续时间超过 1 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少于上述运动标准的则认定为运动缺乏,运动缺乏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危人群要做预防脑卒中筛查
一般情况,依据以下8+Ⅱ原则进行脑卒中危险风险评估。8项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房颤或明显的脉搏不齐;吸烟;血脂异常或未知;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运动;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有脑卒中家族史。具有其中的3项或3项以上者则定义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另外所谓的“Ⅱ”则是指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病史者,直接认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不管其具有8项中的几项高危因素。
颈脑血管超声一体化是最佳筛查方式
对于脑卒中高危人群,一般首先选择无创性的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进行初步的筛查,如果存在异常再酌情选择其它检查方法。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二者联合检查、一元化分析,能更准确地作出评价。承德市中心医院自2013年率先在国内实施颈脑血管超声一体化筛查,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斑块等易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筛查结果分别给予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疾病规范治疗,及时解除威胁患者生命的安全隐患。
颈部血管超声 检测颈部血管斑块最敏感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简便、安全、价格低廉等优点,能够清晰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的大概程度。医生可以根据斑块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给出专业的诊疗建议。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主要检测颅内各个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通过对参数的检测间接判断血管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另外也可以直接对颅内血管的流动状态进行观察,目前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CT血管造影(CTA) 即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简称CT血管造影即CTA),显影剂被注入血管后,通过显影剂在X光下显示的影像来诊断血管病变。静脉注射含碘造影剂后,经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可以三维显示颅内动静脉血管系统。CTA对于脑血管病诊断是一种安全、方便、快速的评估方法,既能定性,还能明确定位,可以筛查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变。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类似于CTA,是基于饱和效应、流入增强效应、流动去相位效应显示血管,用于评估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部位,以及脑血管动脉瘤、动脉畸形等。MRA与CTA、DSA比较更具有无创性、安全性,无需注射造影剂,亦无辐射性损害,造影剂反应和并发症显著减少。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它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在注入造影剂前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知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以往常规脑血管造影图像更清晰直观,一些精细的血管结构亦能显示出来。当其它检查发现可疑病变,进行DSA检查是必需的。
一旦发现颅内动脉或颈部动脉严重狭窄,应当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治疗,如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介入治疗,以免发生脑卒中事件。
抓住4.5小时脑梗溶栓“黄金时间”
如果不幸罹患急性脑梗死,应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脑梗死后遗症,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正常,不遗留任何后遗症。世界各国指南都将静脉溶栓治疗作为第一推荐,然而静脉溶栓是有时间窗限制的,发病后超过4.5小时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梗塞的脑血管将不易再通,而且出血风险增加。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当出现说话不清楚、面部肌肉瘫痪、一侧肢体不能抬起或抬起费力时,则很可能已患急性脑卒中,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