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气温高,湿度增大,一日之内温差也较大, 婴幼儿的作息时间往往出现紊乱,睡眠时间相对于春季会少一些,加上天气炎热,食欲不振,出汗多,婴幼儿抵抗力较低,在这个季节里往往容易生病。因此,广大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还要对如何防暑降温和预防夏季婴幼儿常见疾病增加了解,呵护宝宝平安度过炎热的夏季。
夏季防腹泻把住入“口”关
夏季是婴幼儿腹泻的高发季节。这主要因为:夏季食物很容易在高温条件下被细菌污染,进而腐烂变质;人体本身汗液挥发多,而胃液、胰液、胆汁、肠液的分泌量下降,导致整体消化能力减弱,进而使胃酸的杀菌能力下降;再加之夏季天气热,容易贪凉、长时间吹空调、常吃冷饮冷食等,而婴幼儿胃肠道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不足,一旦受凉过度或进食污染的食物,容易引起病毒、细菌感染导致腹泻。
主要症状:夏季腹泻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种,其中以感染性腹泻居多。感染性腹泻通常是由某些病毒、细菌、霉菌等病原体引起,细菌性腹泻以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主,病毒性腹泻则以肠道病毒、诺如病毒为主,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发热,小婴儿容易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如果大便为脓血便,有可能患上了细菌性痢疾。非感染性腹泻主要以消化不良和过敏因素引起的腹泻为主,表现为腹泻、厌食、腹胀、呕吐等症状。还有一些腹泻是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健康叮咛:1.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家长应注意调节饮食结构,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2.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让孩子从小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教育孩子不要在流动摊贩、卫生条件不好的饭店吃饭。3.要注意给孩子多补充水分。4.腹泻应及时治疗,尤其是感染性腹泻,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去医院就诊最好带上患儿的新鲜粪便以备化验。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口服肠道益生菌、肠粘膜保护剂、抗菌素如三代头孢类,可以选用“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要继续饮食不要禁食,不要一出现腹泻就给孩子吃抗菌素及止泻药。一旦出现脱水症状,如少尿、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不能喝水、手脚发凉等,要立即到医院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清洁很重要
手足口病是一种夏季常见的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8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播。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主要症状: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热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一部分患儿在肛门周围和下肢皮肤也会出现类似的皮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全身症状。如果患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健康叮咛:预防手足口病五口诀: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手足口病流行期要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如果患了手足口病,首先要注意不要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粪便等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不要随意丢弃,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不要急着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口服利巴韦林、板蓝根等有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如果出现以下情况:1.患儿发热伴手、足、口腔、肛周皮疹,病程在4天以内;2.疱疹性咽峡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3.发热、精神差;4.年龄在3岁以下。要到指定的医院留观。如果患儿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无力、瘫痪;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呼吸浅促或胸片提示肺水肿、肺炎,则提示病情严重,要及时住院治疗。
得了“热伤风”及时看医生
一般来说,冬春季节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多发期,但是夏季由于天气闷热、气压低,许多婴幼儿会出现食欲差、消化酶分泌减少的情况,机体自我保护能力降低。再加上幼儿免疫功能差,尤其是婴幼儿各器官组织发育不完善,如小儿鼻毛稀少,不能起到过滤空气中灰尘的作用等,病原体极易通过口、鼻直接进入呼吸道引发感染。另外,酷暑时空调室内外温差大造成机体周围温度等环境经常发生骤变,也是造成抵抗力差的婴幼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症状:夏季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热伤风”,90%以上的“热伤风”是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和接触感染。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黄鼻涕、打喷嚏、咽痛、咳嗽等局部症状,同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烦躁不安、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婴幼儿起病急,以全身症状为主,热程2-3天,不超过一周,多数患儿于3-4天内自然痊愈。婴幼儿并发症多见,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喉炎及支气管肺炎。并发细菌感染者血常规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健康叮咛:1.注意休息、多饮水、补充大量维生素C、加强护理、注意隔离。2.可服用板蓝根、大青叶等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但不要超过一周。3.体温超过38℃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亦可用退热栓剂或温水浴降温。4.咳嗽重者适当选用小儿止咳糖浆等化痰止咳药物。5.合并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类抗菌素。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自然病程3-4天,如果3-4天后仍有发热、较重的咳嗽、喘息、精神差等症状,要警惕合并其他疾病,及时到医院就诊。
防中暑从居家生活开始
正常情况下,无论外界气温有多大变化,人都可以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维持在36℃-37℃左右。如果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或在烈日直晒下活动时间过长,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起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时,即为中暑或暑热症。
主要症状:一般将起病急、症状重者称为中暑。起病缓、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长者称之为暑热症。幼儿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汗腺功能不足,或因体弱抵抗力差,不能耐受外界的炎热天气。当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风、发汗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时容易发生中暑,轻则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多汗,重则出现高热、脱水、呼吸浅、脉搏弱、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抽搐等症状。严重者可遗留永久性脑损害甚至死亡。
健康叮咛:预防婴幼儿中暑的关键是平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户外活动时,要戴遮阳帽遮挡太阳等避免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室内活动时,要保持开窗通风,降低室温,同时穿着宽松、透气、吸汗的衣服;及时补充凉盐开水或绿豆汤、酸梅汤等饮品。对有暑热症病史的孩子,到夏季尽可能移居到比较阴凉的地方,避免高湿、高温环境。若发现婴幼儿出现轻微中暑症状时,应使其迅速离开“现场”到凉爽处,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同时饮用含盐的冷开水或饮料,休息后症状可缓解并消失,若症状严重需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