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是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据统计,40岁以上的二胎妈妈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高龄孕妇的人数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妊娠期女性受到“糖”困扰。根据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的标准,中国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在17.5%左右,也就是说每6个孕妈妈就有1人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尽管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恢复正常,但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机会增加,更重要的是糖尿病孕妇的妊娠经过复杂,母子都面临风险,应该给予重视。
何为妊娠期间的糖尿病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孕前糖尿病,即妊娠前已确诊患糖尿病,称“糖尿病合并妊娠”。符合以下两项中任意一项者,可确诊为孕前糖尿病:1.妊娠前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2.妊娠前未进行过血糖检查,妊娠期血糖升高达到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即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1)空腹血浆葡萄糖(FPG)≥7.0mmol/l;(2)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服糖后2h血糖≥11.1mmol/l;(3)伴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状或高血糖危象,同时随机血糖≥11.1mmol/l;(4)糖化血红蛋白≥6.5%。
另一种为妊娠期糖尿病(GDM),即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或确诊的糖尿病。妊娠24-28周进行GDM筛查,指空腹12小时后,75克无水葡萄糖粉溶于200ml-300ml水中,5分钟内服完,其正常上限为:空腹血糖5.1mmol/L,1小时后血糖10mmol/L,2小时后血糖8.5mmo1/L。其中任何一个时间点血糖异常,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高血糖 母子都面临高险增加。
高血糖对孕妇的影响 女性血糖高怀孕机会减少,流产、早产的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妊娠合并症机会增多,羊水过多的发生率达到10%-30%的水平,比非糖尿病者高20倍,妊娠中毒症的发生率约为非糖尿病者的5倍;糖尿病合并妊娠还易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肾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已有的糖尿病并发症加重;如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未被发现和处理,妊娠死亡的危险性增加。
高血糖对胎儿的影响 孕早期高血糖会增加宝宝出生畸形的几率,比如脊柱或者心脏问题,为非糖尿病孕妇的3-5倍;孕晚期高血糖会导致巨大儿的发生率高达10%-40%,比非糖尿病者高3-4倍,巨大儿可明显增加糖尿病孕妇的负担,而且产伤、剖腹产、产程延长、产后出血、产后感染和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妊娠期血糖高易导致新生儿肺发育不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增高,导致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新生儿在围产期的死亡率明显增加。
糖友妊娠最好“计划”着来
已经确诊糖尿病的女性,最好经过产科、内分泌科医生的共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妊娠。妊娠前应确定糖尿病严重程度,若病情较严重,一旦妊娠对母儿危险均较大,应避孕,不宜妊娠,若已妊娠应尽早终止;器质性病变较轻、血糖控制良好者,可在积极治疗、密切监护下继续妊娠。
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内分泌科和妇产科医师评估可以妊娠,则首先应做到计划妊娠。孕前准备包括:1.全面检查,包括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2.停用口服降糖药物,改用胰岛素控制血糖;3.在内科医师协助下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血糖监测,餐前血糖控制在4.4-7mmol/l,非空腹血糖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尽量控制在6.5%以下;4.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停用ACEI、ARB类降压药物,改为甲基多巴或钙拮抗剂;5.停用他汀类及贝特类调脂药物;6.加强糖尿病教育;7.戒烟。
做好孕期血糖调控 保障母婴安全
健康饮食 胎儿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孕妇的进食,健康、平衡的饮食是孕妇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更是如此。不思饮食或饮食不当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忽高忽低,理想的饮食控制目标是既能满足妊娠期间热量和营养需要,又能避免餐后高血糖或饥饿性酮症出现,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餐对血糖控制非常重要,每日可以分为5-6餐,并尽可能选择低生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孕早期糖尿病孕妇需要热卡与孕前相同,孕中期以后每周热量增加3%-8%,其中糖类占40%-50%,蛋白质占20%-30%,脂肪占30%-40%。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应分别控制在每日摄入总量的10%-15%、30%、30%,每次加餐的能量可以占5%-10%,有助于防止餐前过度饥饿。但要避免过分控制饮食,否则会导致孕妇饥饿性酮症及胎儿生长受限。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不仅可以有效保持血糖水平处在正常范围之内,并且可以控制体重、增加能量、帮助睡眠、减少腰酸背痛及腹胀便秘等。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一种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上肢运动、原地跑步或登楼梯等,其中步行是常用的简单有氧运动。可于餐后30分钟开始,自10分钟逐步延长至30分钟,运动过程中可随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休息。运动频率可为3-4次/周,运动时应随身携带饼干或糖果,有低血糖征兆时及时食用。如运动时出现腹痛、阴道流血或流水、憋气、头晕眼花、严重头痛、胸痛、肌无力等,应及时就医。另外,不能在清晨空腹未注射胰岛素时进行运动。1型糖尿病患者孕期血糖波动大易出现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不建议采取运动来控制血糖;心脏疾病、视网膜病变、多胎妊娠、先兆早产或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患者也不宜采取运动控制血糖。
药物干预 妊娠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多数血糖可以达到理想范围,对于不能达标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药物干预。口服降糖药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未得到足够证实,目前不推荐使用;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不通过胎盘,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是主要的治疗药物。胰岛素用量个体差异较大,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并根据病情、孕期进展及血糖值加以调整。妊娠不同时期机体对胰岛素需求不同,应用胰岛素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严密监测血糖以防低血糖的发生。妊娠早期妊娠反应可能给血糖控制带来困难,应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以防发生低血糖。妊娠早期应每周检查一次,直至妊娠第10周;妊娠中期应每两周检查一次。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血糖大轮廓检查,即7次/天血糖监测,分别为三餐前、三餐后及睡前血糖监测。
监测并发症 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及其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感染、甲状腺功能等。血压应该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如糖尿病伴有微血管病变者应在妊娠早、中、晚期3个阶段分别进行肾功能、眼底检查和血脂监测;妊娠22周左右彩色超声检查排除胎儿畸形,妊娠32周后需要加强胎儿宫内检测及时发现胎儿有无宫内缺氧,并动态评价胎儿生长发育的速度。
怀孕期间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量摄入,比如某餐没有吃或没有按时吃,或是因为过多的运动。如果孕妇有低血糖的症状,如头晕、发抖、突然的饥饿感、出汗、乏力等,要及时进食并告知家人,尽早就医。
“糖妈妈”的分娩选择
分娩时机 原则应尽量推迟终止妊娠的时间。如血糖控制良好,孕晚期无合并症,胎儿宫内状况良好,应等待至妊娠38-39周终止妊娠;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伴血管病变、合并重度子痫前期、严重感染、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应及早抽取羊水,了解胎肺成熟情况,并注入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胎肺成熟后立即终止妊娠。
分娩方式 妊娠合并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指征,无特殊情况可经阴道分娩。有巨大胎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或其他产科指征者,应行剖宫产。对糖尿病病程>10年,伴有视网膜病变及肾功能损害、重度子痫前期、有死胎及死产史的孕妇,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产后管理 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分娩后胰岛素的需要量会明显减少,应注意血糖监测,适时减少胰岛素用量,避免低血糖;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后不再需要使用胰岛素,仅少数患者仍需胰岛素治疗。胰岛素用量应减少至分娩前的1/3-1/2,并根据产后空腹血糖值调整用量,胰岛素用量多数在产后1-2周逐渐恢复至孕前水平。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最终70%发展为糖尿病,应终身随诊。
另外,糖尿病患者易于感染,乳母感染风险更高。鼓励糖尿病患者坚持母乳喂养以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一旦发现乳房胀、乳管阻塞应及时排空以免发生乳腺炎,同时注意休息,乳房热敷,如有需要可口服抗菌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