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医学的进步,健康老龄化逐渐成为目前医疗卫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但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骨折紧随糖尿病、老年痴呆之后,悄无声息地侵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不仅引起疼痛、畸形、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成为老龄化社会无法回避的公共健康问题,被形象地称为中老年人健康的“沉默杀手”,据统计,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2.16亿,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已超过1.5亿。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是“爱惜骨骼:守护未来”,旨在呼吁公众尽早采取行动,保护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 可防可控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疾病,特点是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退化,导致骨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我们常说的骨质疏松是指原发性骨质疏松,其中包括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减少引起的Ⅰ型骨质疏松和由衰老因素引起的Ⅱ型骨质疏松。及早认识骨质疏松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使广大的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便得到及时治疗,最大限度地减少骨质疏松对中老年人的危害,对于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至关重要。
哪些人易受骨质疏松“侵扰”
人体骨储存量在30岁时达到顶峰,而后骨增长基本停止,骨量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女性年龄≥65周岁,男性年龄≥70周岁,骨质疏松呈加重趋势;女性由于绝经期雌激素下降,更易遭受骨质疏松的侵害,女性一生中遭受骨质疏松的风险达40%。绝经期女性或年龄>60周岁男性且伴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子(如:女性 45周岁以前绝经,或更年期闭经>6 个月,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 D 缺乏,存在骨折或骨质疏松症家族史)。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肿瘤等疾病的老年人,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等,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年轻人由于整日坐办公室,晒太阳较少,且多有挑食、减肥节食,体型消瘦,作息不规律,过度吸烟、饮酒、咖啡,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体内维生素D含量低,体内钙缺失,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哪些症状提示骨质“松”了
疼痛: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以腰背酸痛或广泛的周身关节疼痛多见,夜间休息或翻身时伴有疼痛,特别是拎重物或背东西时疼痛会加重。
身高变矮、驼背:是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同时伴有腰椎侧弯、侧后凸、不能伸直腰,严重时需拄手杖或坐轮椅。
骨折:比如说行走时跌倒、其他日常活动甚至起床过程中就出现腰背部、髋关节、手腕骨折,而老年患者骨折极难愈合,会使老年人卧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致残、致死。
如果老年人存在腰背痛、周身疼痛、身高变矮、驼背、行走费力,高度怀疑骨质疏松症,应该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密度检查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法 (DXA),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通常使用T值判断骨密度是否正常。当骨密度检查T值<-2.5SD(标准差)时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健康骨骼重在预防
目前多数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在早期并无明显不适感,可能仅有一过性周身酸痛。一旦出现疼痛严重、驼背、或出现骨折时才发现骨质疏松,但为时已晚。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易导致骨折,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在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30%以上,尤其是脊柱、髋部骨折。承德市中心医院秉承“重视围手术期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先进理念,打造老年髋部骨折在24-48小时内急诊进行骨折复位固定或关节置换的特色品牌,在完善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治疗应急预案及规范化的治疗流程的保障下,使众多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提高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但是从一定意义来讲,做好骨质疏松的三级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
一级预防:1.早期补充、合理膳食、搭配均衡:从婴幼儿开始就要摄入足量的钙,在青少年期要注意合理膳食营养。主食应以米、面、杂粮为主,副食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多补充富含钙磷的食物,牛奶是最理想的选择,每天至少2杯,其他如豆类、乳制品、虾皮、坚果类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沙丁鱼、青鱼、鸡蛋、牛奶,也可加入少量鱼肝油。部分蔬菜如菠菜、空心菜等含草酸高,应先在沸水中焯一下,再烹调,烹调时适度加醋,有利于钙的吸收。2.改变习惯、多晒太阳、预防跌倒: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可乐及碳酸饮料,戒烟、戒酒。接受阳光的沐浴可以增强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钙在体内的吸收和利用。老年人机体退化、行动不便,不愿意外出活动,肌肉力量逐渐减弱,反应能力变慢,容易出现跌倒,当存在骨质疏松时,一旦跌倒,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如严重的粉碎性骨折等。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改善骨代谢,增强骨强度。经常锻炼的老人平衡能力好,体内骨密度高,不易跌倒,即便跌倒了也不会轻易骨折。比较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有:游泳、水中行走,散步,老年健身操,柔韧的太极拳、太极剑,但应少做大幅度的运动,比如弯腰、登山、跑步等。
二级预防:35岁以后特别是妇女绝经后,骨量逐渐减少,应在一级预防措施的基础上每年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绝经后妇女可进行长期雌激素替代治疗,进行补钙、补充维生素D等(钙剂1000-2000毫克/天及维生素D800-100单位/天)。研究发现,承受重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肌力,增加骨质量,调节全身代谢状态,改善骨骼血液循环状况,增加外力对骨骼的刺激,从而可缓解骨质疏松,并从心态上让老年人回归社会。
三级预防:对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丢失(雌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和促进骨形成
(特立帕肽)的药物治疗。鼓励老年患者主动进行适度的肌肉功能锻炼,增加肢体活动协调性,但要提高防绊、防摔、防碰、防颠等安全意识,同时不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锻炼以散步、交谊舞等方式为宜。对中老年骨折患者,应该积极评估全身情况,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早期复位固定骨折、早期起床活动,减少卧床可能出现的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后果,同时加强老年患者心理卫生,积极应用补钙、促进骨形成、抑制骨丢失药物,强调综合治疗措施。
走出常见认识误区
误区1:每天补钙后就不会出现骨质疏松。
“为什么天天吃钙片,还缺钙,还会出现骨质疏松?”这是困扰许多骨质疏松患者的疑问。其实,补钙固然重要,但补钙的同时要摄入维生素D,辅助钙质吸收,否则补充了的钙质也很容易流失,所以说钙吸收是关键。除钙片以外,还要多补充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等。
误区2:多喝大骨汤就可以补钙。
不少中老年朋友认为,喝骨头汤就能预防骨质疏松。其实,这是不科学的。有实验表明,用1000克骨头炖煮2小时,汤中的含钙量仅20毫克左右,而且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对老人而言,经常食用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如血脂升高等。正常情况下,成人每日需要的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要注意饮食多样化,少食油腻,多喝牛奶,同时不宜过多摄入蛋白质和咖啡因。
误区3:只有老年人才会得骨质疏松。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与年轻人无关。在此提醒年轻人,人体骨储存量在30岁达到顶峰,此后骨量逐渐减少,且随年龄的增长骨量减少越来越快。忽视运动,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大量吸烟、酗酒、摄入咖啡因,都会导致钙摄入不足,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和质量,骨质疏松风险大大提高。
误区4:仅凭自我感觉就能发现骨质疏松。
许多人认为,凭自我感觉即能发现骨质疏松,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因为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刚开始并没有明显不适,但随骨量进一步减少,会出现腰背痛,严重时会出现骨折。所以再次提醒大家,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无论是否有症状,一定要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