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早产儿出生,我国占到1/10。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开展和推广以及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早产儿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及早了解早产儿护理常识、给予早产儿充分的爱和看护,是帮助早产儿宝宝顺利完成“追赶式”生长、活出生命精彩的关键。
牛顿、达尔文、丘吉尔、爱因斯坦都是早产儿,他们能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存活下来本身就是奇迹,可是又有谁能预料他们给世界留下那么多无法超越的财富。2012年WHO等国际机构发表了针对全球早产儿的行动报告,对早产儿的定义做出了明确阐述。早产儿,即胎龄<37周的新生儿,体重大多低于2500克,身长不足47厘米,哭声轻微,颈肌软弱,各系统的发育较不成熟。因此家长要掌握更多知识、付出更多心血,才能让宝宝正常成长。
细节护理 “追赶”生长
早产宝宝出院后的护理,是关乎宝宝能否正常生长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么,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注意哪些护理细节,才能使宝宝完成“追赶式”生长呢?
居家环境:宝宝所在的房间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室内最好有空调和空气净化设备,保持适宜的温、湿度。一般宝宝在穿衣盖被的情况下,室温应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日至少通风换气两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睡眠:宝宝最好的睡姿是侧卧,以免吐奶时误吸。头不要长时间地固定一边,要时常变换睡姿,以免把头睡偏。宝宝俯卧时需有成人在旁看护,以免口鼻被堵塞造成窒息。
体温:宝宝正常体温为36℃-37℃,因为宝宝的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易受外界影响,所以体温不是固定不变。父母要养成检测体温的习惯,判断宝宝体温是否正常。测量体温应在宝宝安静时,避免在剧烈哭闹或进食后,应至少间隔半小时。
呼吸:宝宝的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节律常不规则,频率较快,安静的情况下约40-50次/分,哭闹或吃奶后会有所加快,但不应超过60次/分。
哭声:宝宝正常的哭声是响亮、有节律、有生理需求的,生理需求解决后可缓解。有些宝宝会定点定时地哭闹甚至超过1-2个小时,但绝大部分宝宝并没有器质性问题,3个月后会自行缓解。如持续哭闹不缓解,需到医院就诊。
肤色:宝宝正常肤色红润、无脱皮、无皮疹,皮肤完整性好,口周无青紫。
排便: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呈金黄色,多为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有酸味,不臭,每日2-4次;纯奶粉喂养的宝宝,大便呈淡黄色,较干厚,多成形,含乳凝块较多、较大,量多、较臭,每日1-2次,易发生便秘。
排尿:多数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尿,尿色淡黄。宝宝排尿次数多属于正常现象,一般吃一次奶排一次尿。如果进奶量不足,外界环境高,很容易造成“脱水热”。宝宝每日正常尿量应在8次以上,如少于6次,需查找原因或就诊。
洗澡事虽小 学问可不少
沐浴前准备:准备好沐浴物品,水温以37℃-42℃为宜,要先向盆内倒入冷水,再加热水,用手腕或手肘测试水温,成人感觉温暖舒适即可。沐浴时要关闭门窗,适当调高室温,以26℃-28℃为宜。沐浴时间应安排在哺乳1-2小时后,以免引起呕吐。
沐浴方法:如果宝宝脐带未脱落,可采用“分段沐浴法”:脱下宝宝衣服包裹于胸腹以保暖。依次洗脸、洗眼、洗额、洗耳、洗头及颈部,勿使水流入耳内。若头皮上有污垢,可在洗澡前涂抹婴儿油,使头垢软化易于去除。然后按照腋、前胸、后背、双臂和手的顺序洗上身。最后洗下身,依次洗新生儿的阴部、臀部、大腿、小腿和脚。
如果宝宝的脐带已脱落,在洗净脸及头颈部之后,就可将宝宝颈部以下置入浴盆中呈仰卧姿态,由上而下洗完后,将宝宝改为伏靠的俯卧姿势,洗背部及臀部肛门处。最后,以双手为支托并抓稳宝宝肩部,抱离水中,置于大浴巾上,抹干全身,涂润肤油,围上尿片,穿上衣服。
沐浴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洗净擦干宝宝身体的皱褶及弯曲部位,动作要轻柔,使宝宝有安全感。通常可在皮肤皱褶处抹爽身粉,臀部涂护臀膏。
防微杜渐 谨防脐炎
由于新生儿脐带残端血管与体内血管相连,如果发生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做好宝宝的脐部护理尤为重要。
脐带脱落前的护理:主要以保持脐带部位的干燥和清洁为主,避免沾染尿液或洗澡水。每次洗澡后要擦干身体及脐周,一手将脐带轻轻提起,一手用蘸有75%酒精的医用棉棒,从脐带根部由内向外呈螺旋状向四周擦拭,边擦拭边旋转棉棒。每根棉棒擦拭一次后即丢弃,换干净棉棒继续擦拭。
脐带脱落后的护理:脐带脱落后,脐带根部仍可有少量粘性或血性分泌物,应继续用75%酒精消毒,方法与脐带脱落前相同,清洁待脐部干燥后再给宝宝穿上衣服。
宝宝长得好 喂养最重要
母乳是早产儿最好的食物。妈妈可先将母乳挤出,暂先维持奶瓶喂养,注意观察大小便情况,再逐渐过渡至直接哺乳。因宝宝刚出院吸吮能力还不成熟,迅速转变成直接哺乳易造成入量不足、体重增长缓慢。还有些宝宝需要添加母乳强化剂,需要把母乳放在奶瓶里按比例与母乳添加剂混合。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限量也不限次,发现宝宝饿了或妈妈奶涨了就可以哺喂;人工喂养的宝宝每次喂奶要间隔2-3小时,按照宝宝需求逐渐增加奶量。
喂养注意事项:交叉摇篮式和橄榄球式最适合早产宝宝喂奶。喂奶时要注意观察宝宝,如发现吸吮无力、节奏缓慢,要适当地活动一下宝宝,如用手轻轻揪搓耳朵,改变抱姿,或有意将奶头从宝宝嘴中抽出等,以唤醒宝宝。如仍不能唤醒就不必勉强,让他安然入睡,可视需要提前下次喂奶时间。切忌平卧喂奶、喂水,以免呛入气管。
喂奶时需注意观察宝宝肤色和呼吸,如呼吸暂停同时面色转暗,需立即停止喂养,同时拍打宝宝背部刺激呼吸。待宝宝呼吸频率正常、肤色正常后继续喂养。一次喂奶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不要拖得太长。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额外喂水。每次喂奶后要将宝宝竖着抱起,头斜靠在大人肩上,轻轻拍打背部,让宝宝打嗝,将吃奶时吸入的空气排出。稍后将宝宝放下,垫高上半身,斜坡放置,并使其略右侧卧,以防溢奶呛入气管。
奶具消毒:奶具被细菌污染是导致宝宝腹泻的主要原因,因此宝宝的奶瓶、奶嘴、水瓶、盛果汁的小碗、小勺等,每日都要消毒。消毒时将奶具洗净,放入锅内,水面盖过奶具,加热煮沸5分钟,橡皮奶嘴可在沸水中煮3分钟。
母乳储存:若母乳较多,可将多余的母乳挤出,装入奶袋贮存。冷藏存放24小时,冷冻存放3个月,奶袋上标明挤奶日期及时间。解冻后的母乳可冷藏保存24小时。
识别异常 正确处理
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及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较足月儿更易出现溢奶、湿疹、鹅口疮等情况。掌握常见异常的识别与处理常识,可使爸爸妈妈成为宝宝合格的第一任“保健医”。
溢奶:吃奶后奶汁从嘴角少量缓慢流出,称为溢奶。这与胃容量小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紧张或喂养不当有关。若溢奶不严重,宝宝体重增加,不伴其他异常情况,就不必紧张,随着胃容量逐渐增大可自愈。
呛奶:如果奶嘴孔过大,奶量流速太快,宝宝吸吮时来不及吞咽就容易发生呛奶,出现咳嗽、呼吸间断、口周发青、面色发紫等。此时应立即拔出奶嘴,将宝宝直立抱起,用空掌轻扣背部,观察宝宝呼吸及面色变化,恢复正常后更换合适奶嘴继续喂奶。
湿疹:湿疹是婴儿常见病,表现在宝宝额头、双颊、头顶部甚至全身皮肤表面出现红斑或小丘疹,严重时有黏液渗出,皮肤溃烂处流出黄色液体而结痂,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增强而逐渐好转。湿疹大多由宝宝先天性敏感体质诱发,应首先找到过敏原因,若湿疹严重并伴有腹泻或便秘,需及时就诊。把宝宝的指甲剪短、剪圆,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感染。宝宝的内衣应选择纯棉类,洗完后暴晒,利用阳光紫外线进行消毒。湿疹严重时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延迟预防接种。对于患湿疹的宝宝,应谨慎添加鱼、蛋等易引起过敏的辅食。
鹅口疮:鹅口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口腔粘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状物,常见于颊粘膜,其次是舌、齿龈、上腭。一般无全身症状,不影响进食,严重时可伴有低热、拒食、吞咽困难。母乳喂养前要清洗奶头,以免由于乳头不清洁而使宝宝口腔发生感染。对于患鹅口疮的宝宝,要根据医嘱用制霉菌素研成粉末和水调匀,用棉棒涂擦在宝宝口腔粘膜上,最好在喂奶后使用,每4小时1次,每天3-4次,白色斑点消失后再用1-2天。若宝宝伴有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