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在冬春季好发,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的高峰期,患者稍不注意就会诱发病情的急性加重。统计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达9.9%,尤以老年人多见。其实慢阻肺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是慢性疾病,如果能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肺功能检查作为判断气流受限的客观指标,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也是筛查慢阻肺最简便、最准确的方法。
慢阻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慢阻肺患者通常会出现咳嗽、咯痰、气促等症状。由于病程迁延和反复发作,可对成年人自由呼吸和维持正常生活的能力造成进行性、永久性的损伤,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损伤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60%慢阻肺患者的日常活动面临困难、从事家务的能力被削弱,75%的患者爬楼费力,45%的患者无法工作,50%患者睡眠不佳,91.6%的患者认为他们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还有患者出现恐惧、焦虑、孤立和抑郁等心理疾病。严重者还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包括肺心病、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焦虑抑郁等。此外,慢阻肺患者也是肺癌的高发人群。
然而,由于早期慢阻肺多呈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加之公众对慢阻肺的诊断和治疗意识淡薄,对生活中诸如咳嗽、咯痰等症状并不关注,常常出现胸闷、气短甚至活动受限时才到医院就诊,此时肺功能可能已严重受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吸烟是慢阻肺首要危险因素
吸烟: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慢阻肺患者中有80%-90%吸烟或曾经吸烟,吸烟者慢阻肺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越高。被动吸烟因增加了肺的总吸入颗粒和烟雾的负担,也可加重呼吸道症状,促进慢阻肺的发生。
大气污染:PM2.5是近年来关于大气污染热门话题,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主要危害有:(1)可直接吸入支气管内,影响换气功能。(2)可在空气中长期悬浮。(3)可携带病毒、细菌等多种有害物质。(4)可引起支气管的过敏反应。
感染: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病毒,以及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和加剧的另一重要因素。
过敏因素:过敏因素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其它因素:气候变化,尤其是冷空气能引起气道粘液分泌增加,减弱支气管纤毛运动。老年人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喉头反射减弱,呼吸道防御功能差,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缺乏也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增加。此外,室内烹饪、农村烧柴取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做好自查 早期发现慢阻肺
慢阻肺患者发病初期多无明显不适,许多患者常常等到呼吸困难严重时才求医,而这时病情已经进展到中度以上。采用以下自测有助于早期发现:
1.你经常每天咳嗽数次?
2.你经常有痰?
3.你是否比同龄人更容易感觉气短?
4.你的年纪是否超过40岁?
5.你现在是否吸烟,或者曾经吸烟?
如果有三个以上问题回答“是”,应立即向医生咨询,并进行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诊断金标准
慢阻肺的早期诊断并不困难,进行肺功能检测即可明确诊断,并对慢阻肺的轻重程度做出分级,对于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肺功能检查并不在一般的体检项目中,所以很容易被公众甚至慢阻肺的高危人群所忽略。
那么哪些人需要定期检查肺功能呢?长期吸烟者、40岁以上人群、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长期接触粉尘者、有慢性咳嗽症状者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肺功能检查;我国烟民众多,对于长期吸烟,反复出现咳、痰、喘的人群,应当立即到正规医院做肺功能检查;40岁以上吸烟人群应每年检查肺功能;对于大气污染严重、反复出现咳喘症状者也应进行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是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即使在稳定期仍需应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就像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一样,对于慢阻肺患者应每3-6个月到医院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肺功能检查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除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还常用于以下方面:1.哮喘的诊断与病情评估;2.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与病情评估;3.咳嗽的病因分析;4.呼吸困难的病因分析;5.手术耐受能力的评价;6.药物或疗法的效果评价等。目前肺功能检查已成为呼吸科的常用必备检查。
积极防治慢阻肺 提高生活质量
寒冷季节是慢阻肺急性发作的高发期,而每一次急性发作后,患者的肺功能都会进一步恶化,从而加快疾病进程。因此在慢阻肺急性加重高发的冬季,尤其要做好慢阻肺的积极防治。
戒烟:短期戒烟即可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长期戒烟可延缓患者肺功能的下降。远离粉尘和二手烟,避免吸入有害的化学物质和有害气体。
预防呼吸道感染: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和疫苗(肺炎和流感疫苗等),提高免疫功能,降低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减少急性发作,对降低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严重程度可有一定作用。流感流行期应尽量避免外出,减少感染机会。注意防寒保暖,室内保持一定温、湿度。如果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尽快诊治,控制消除感染,如儿童患有慢性气道疾病,要规范且彻底治疗。
坚持呼吸康复训练:(1)腹式呼吸:放松肩膀和颈部,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置于腹部肚脐处,吸气时胸部不动,腹部鼓起,呼气时,经口缩唇呼气,腹部内陷。(2)缩唇呼吸:闭嘴,平静用鼻吸气,默数1、2,然后将嘴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默数1、2、3、4,吸呼时间比为1∶2。以上两种呼吸训练在轻松情况下进行,每天两次,每次10-20分钟,切忌过分使劲或勉强控制呼吸节律,以免引起胸闷、头晕等症状。(3)呼吸操:仰卧、双手握拳曲肘运动4-8次;平静深呼吸4-8次;双臂交替向前上方伸出伴自然呼吸4-8次;双膝关节屈伸4-8次;双腿屈膝、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双臂放回体侧时呼气4-8次;做口哨式用力缩唇呼气4-8次;双腿屈膝、做踏步动作4-8次;腹式呼吸4-8次。坚持呼吸功能锻炼,对于稳定病情、改善肺功能大有裨益,尤其是老年患者。
生活调理:(1)清淡饮食。多吃时令蔬菜和新鲜水果。盐、辛辣食品及调料会造成消化道、肺部、鼻窦、鼻腔等处分泌过多粘液,应少吃。(2)尽量选择软烂食物。肺功能极差的患者应多吃些不太需要咀嚼的食物,比如稀粥、蒸鱼、蔬菜汤等,以减少咀嚼时产生的呼吸困难。(3)选择适当有氧运动。经常在空气清新的地方做适度运动,可以增加肌体耐受力,有益于身体恢复。
长期家庭氧疗:慢阻肺发展到晚期,由于肺功能显著下降,很多患者合并呼吸衰竭情况,即使在疾病的稳定期仍存在全身缺氧,需长期家庭吸氧治疗。慢阻肺的氧疗应注意低流量长时间吸氧,每日大于15小时。当然,具体的氧疗方案需在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制定。
症状缓解也要规范用药
对于慢阻肺需进行长期管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人情况不同,定期定量使用吸入药物。患者不能自行加药、减药、停药,需遵从专业医生指导科学用药,并定期复查。慢阻肺患者经过长期治疗后,可以有效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增强运动耐力,改善健康状况,还可以预防和治疗急性加重,降低死亡率。
但即使慢阻肺症状控制良好,而危险因素未控制,仍会出现急性加重等不良后果。这主要与稳定期治疗不规范、环境改变以及细菌、病毒感染有关。此时需要合理使用药物迅速缓解症状。长期规律吸入长效B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联合质量,能有效控制慢阻肺的自然病程进展,显著改善症状和预防急性加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