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冬干燥的气候,对很多人的皮肤来说都是一项挑战,皮肤瘙痒、皲裂、冻疮等各种皮肤问题成为了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进入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逐渐降低,皮脂腺分泌开始减少,皮肤表面细胞更新时间延长,尤其是中老年人因水分大量减少,皮肤表层不仅会显得更粗燥,而且常出现皮肤干裂、发痒的情形。但只要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就能保护自己的皮肤不受冬天干燥的“蹂躏”。
干燥是皮肤瘙痒的“祸首”
原发性皮肤瘙痒症无疑是最为常见的冬令皮肤病了,此症无论男女老幼都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群更为多见,尤其是老年人。皮肤瘙痒多在夜间发生,四肢明显,尤以下肢多而严重,似有蚂蚁在爬,令人无法忍受,常常以搔抓来止痒,其结果往往是痒暂时止住,但极易因反复搔抓导致血痂或者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损害,如持续时间长久则可继发多癣性皮损,形成恶性循环,给治疗增加困难。
致病因素:1.此病主要是由于皮肤干燥引起的。冬天我们脱下棉毛衫裤时,常可见很多细小的皮屑从身上弹下,而冬季衣服又穿得较多较紧,这样异物刺激在已敏感的皮肤,瘙痒也就难免了。2.随着气温的变化,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皮肤及皮下小血管收缩,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与排泄也随之减少。特别是身体各个部位都有衰退的中老年人皮肤干燥缺水,而发生裂纹,神经末梢暴露,因而皮肤中的末梢神经受到各种刺激,使人感觉皮肤发痒。3.皮肤护理不当,洗浴方法不正确,过度的搓洗,水温过高及洗涤剂碱性强的损害。热水冲洗虽能解一时之痒,但由于热水对皮肤本身就是一种刺激,再加上皮脂除去更多,导致皮肤更加干燥,增加瘙痒程度。4.有原发性疾病的,如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均可导致机体代谢异常而致皮肤瘙痒。
治疗方法:对瘙痒不重者可外用乳剂型保湿乳、甘油水(1份甘油加2份水)涂抹。对瘙痒较重者,可选用润肤较强的硅霜、复方樟脑霜等。有继发苔藓化者,可外用含有黑豆溜油、糠溜油、皮质类固醇激素乳膏或油膏。瘙痒泛发全身者,可采用糠浴或淀粉浴。影响睡眠的可加服有镇静作用的抗组织胺药或安眠药。上述用药不能缓解的,应及早到医院皮肤科进一步查找病因,规范治疗。
预防策略:1.洗澡不宜过勤,水温不要过高,洗浴时尽量不用或少用肥皂或浴液,以免皮脂丢失。浴后可趁肌肤微湿、饱含水分时擦一些复方甘油止痒剂、维生素E乳、硅霜、凡士林等润肤油膏、保湿霜,保持皮肤内的油脂和水分。2.避免搔抓皮肤,搔抓可使皮肤增厚、苔藓化、出血、结痂,造成继发感染,加重病情。3.冬季应穿紧身、光滑的纯棉衣裤,以减少皮肤水分丢失和刺激皮肤。不宜穿化纤内衣,易产生静电,引起瘙痒。4.每天晨起喝一杯温水,不仅可以排毒,还可以快速地补充机体流失的水分,让皮肤真正地感受到由内而外的水润感。晚上避免喝咖啡、浓茶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兴奋神经、加重瘙痒。5.居室温度不要过高,18℃-24℃为宜,而且室内湿度要保持在40%-80%。6.平时可多吃些梨、银耳等润燥类的食物,从内到外滋养肌肤。多吃含有维生素A较多的食品,也可保护皮肤防止皱裂。
手足皲裂好发于家庭主妇
手足皲裂也是冬季很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指手、足部皮肤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干燥和线状裂开的一种疾病。此病好发于接触脂溶性或碱性物质的人员,如汽车修理工、清洁工人、厨师和家庭主妇等。患者手足皮肤往往因缺少滋润而干裂,严重者皲裂可至深部肌层,有明显痛感甚至影响手足活动。皮损由皱裂至龟裂至皲裂,为长短深浅不一的裂口,好发于手指和手掌屈侧、足跟、趾底,足侧等处。
致病因素:本病的发生与表皮角质层增厚、干燥、外界刺激以及局部活动有关。一到冬季,气候干燥寒冷,皮脂汗腺分泌减少,又缺乏皮脂滋润,再加上各种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的刺激和摩擦,使掌跖部皮肤增厚、变干、变脆,失去弹性,当局部活动或牵拉力较大时,即可将皮肤拉断而产生皲裂,引起疼痛。另外,某些皮肤病如鱼鳞病、手足癣、皮炎湿疹、冻疮等均可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皲裂。
治疗方法:治疗以局部外用药为主。用药之前先用温热水(水温不超过40℃)浸泡患处,促使角质软化,如有角化过厚,则用刀削去过厚的角质。然后局部再涂以1%尿囊素乳膏、15%-20%尿素软膏、3%-5%水扬酸软膏、0.05%-0.1%维甲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紫草油等。若裂口较深,可在涂药后局部加密封包扎或白天活动时贴胶布,晚上休息再涂药膏,直至皮肤恢复正常纹理后再停治疗。
预防策略:注意自我防护,避免接触酸、碱等化学性刺激物。劳动后要及时洗手并擦干,涂上润肤防护霜、硅霜、甘油霜等。及时修剪过度增厚的角质。对手足部有皮炎湿疹、癣菌病、鱼鳞病、掌跖角化病等皮肤病,要积极控制和治疗。多注意手足皮肤的保湿、保暖,多按摩手足,促进血液循环。注意摄取富含维生素A、E及钙、硒、锌等矿物质的绿色蔬菜、瓜果、蛋类、奶类、海产品、杏仁、胡萝卜等。
冻疮气温一冷即发作
冻疮好发于儿童及妇女,冬季气温一变冷即会发作,一般在气温低于5℃以下、相对湿度在60%以上更容易发生冻疮。好发部位为肢端末梢,如手背及手指伸侧、足缘及足趾伸侧、下肢、面颊、耳廓等处。多见局部皮肤发凉,出现暗紫红色或紫蓝色斑片,按之柔软,严重时出现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或溃疡。环境温度暖热时,局部出现明显的瘙痒、灼热感及疼痛。遭受长时间寒冷侵袭,受冻皮肤出现苍白、红肿、紫斑、灼痒、麻木、皮肤水疱、溃烂,可遗留疤痕。这些症状可延续1-2个月,直至天气转暖才痊愈,部分患者来年冬天会在原部位再度复发。
致病因素:冻疮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皮肤血管对寒冷过敏有关,也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有冷球蛋白血症、遗传因素有关。由于肢体末端血液循环差,再加上挤压、冻伤,皮肤出现苍白、淡紫、发硬并有水肿,遇暖后皮肤由苍白转为紫红色,发热、痒痛,有时甚至溃破。
治疗方法:1.冻疮治愈的关键是摆脱湿冷环境,保持冻疮局部温暖和干燥,否则容易复发。室内温度最好能保持15℃以上,相对湿度50%左右。2.坚持用40℃温水浸浴患处,每日20-30分钟。3.根据皮损情况适当用药。有皮肤破损感染,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复方硫酸新霉素霜剂。皮肤没有破损的,可选用10%樟脑软膏、冻疮软膏、红花油等外用。4.物理疗法。可紫外线红斑量照射2-3次/周,在冬季开始时在皮损处照射疗效较好。氦氖激光局部照射2-3次/周,每次5-15分钟,10次为一疗程,于每年复发前开始照射。
预防策略:1.积极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加强在寒冷环境下锻炼,以适应寒冷气候,预防冻疮发生。2.易患冻疮的人,在气温未低到5℃时做好防寒准备,注意肢体末端防寒保暖。衣服要多穿,注意戴手套、戴帽子,鞋袜宜宽松干燥。3.对每年易复发者,可在夏季就养成冷水洗脸、洗足、冷水浴等习惯,以提高耐寒能力。4.食物要有充足的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身体有足够的热量。5.外出注意天气变化,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预防冻疮的发生。
嘴唇干裂别乱“舔”
嘴唇干裂是秋冬季节的常见症状,表现为口唇干裂,嘴角裂口出血、疼痛。
致病因素:冬季嘴唇干裂,大多是单纯的干燥,加之人体维生素B2、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造成的,尤其在有供暖或开空调的室内,由于空气湿度太低,更易引发嘴唇干裂。冬季嘴唇干裂还可能是唇炎造成的。唇炎属于皮肤病的一种,紫外线过敏,接触口红、唇膏等过敏物,都可能引发唇炎,而天气寒冷、干燥则是唇炎的催化剂。
治疗方法:一般的嘴唇干裂,通过补水、摄入维生素,涂抹润唇膏、维生素E和硅油就能得到缓解;但如果发现嘴唇发痒、红肿甚至起疱、糜烂,不要放任不管,更不要自行服药,需要到医院就诊,找准病因进行针对治疗或护理。嘴唇干裂时尤其注意不能乱舔,因为唇部水分蒸发时会带走嘴唇内部更多的水分,使嘴唇陷入“干—舔—更干—再舔”的恶性循环。
预防策略:1.少用点牙膏。刷牙时,别用太多牙膏,轻刷嘴唇后要冲干净,避免化学试剂残留;2.唇皮要用剪。处理已翘起的唇皮,可用小剪子细心地对着镜子剪掉,千万不要用手或钳子去撕,以免撕裂嘴唇;3.要使用唇膏。冬天使用唇膏非常必要,最好在出门前、涂口红前和睡觉前使用,一般人每天使用1-3次即可;4.出门戴口罩。戴个口罩能挡住外面凛冽的寒风,保持嘴唇的温度和湿度,以免缺水、干燥;5.饮食要清淡。吃太辣会让干裂恶化,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