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年轻人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而在寒冷的冬季,颈椎病更容易“趁虚而入”,因为颈部受到寒冷刺激后,局部肌肉会保护性收缩导致颈椎间隙变窄,神经、血管受挤压,进而增加颈椎病的发病危险,其他季节感觉不明显的颈椎病症状,入冬后往往会显现和加剧。
颈椎,您了解多少
颈椎位于脊椎的最上段,连接并支撑头颅。颈椎有7节,活动度大、活动复杂,其中又以4-5节和5-6节活动负荷最多。在X线片上,正常颈椎从侧面看中段凸向前,椎体连线好似弯曲的弓,被称之为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椎体和小关节、韧带、椎间盘以及颈部肌肉功能和头颅位置的平衡维系着这个向前凸的曲度。
哪些症状提示您患了颈椎病
患了颈椎病,临床症状比较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有较典型的麻木、疼痛症状,且范围与颈部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常有猝倒、颈性眩晕等症状,并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食管压迫型颈椎病,因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等。出现这些不适症状,说明颈椎病变已达一定程度,需要及时找专科医生咨询、治疗,避免出现更大的伤害。
颈椎病有“因”可循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①椎间盘变性;②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③椎体边缘骨刺形成;④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⑤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颈椎管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以及预后判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人颈椎退变严重,骨赘增生明显,但并不发病,其主要原因是颈椎管矢状径较宽,椎管内有较大的代偿间隙。而有些患者颈椎退变并不十分严重,但症状出现早而且比较严重。
慢性劳损: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
(1)不良的睡眠体位: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
(2)不当的工作姿势:大量统计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很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
(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如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尤其是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
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在对正常人颈椎进行健康检查或做对比研究性摄片时,常发现颈椎段可有各种异常所见,其中骨骼明显畸形约占5%。
颈椎牵引是首选康复疗法
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疗法,但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较明显者和有明显颈椎节段性不稳者不宜采用。一般每日牵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
牵引方法:(1)一般用颈枕牵引带做颈椎牵引。姿位:体位可采取坐位或卧位,多取稳当的靠坐位,使颈部自躯干纵轴前倾约10°-3O°,避免过伸。患者要充分放松颈部、肩部及整个躯体肌肉。稍微屈曲颈椎时牵拉到上颈段,稍后仰时牵拉到下颈段。牵引姿位应感觉舒适,如有不适即应酌情调整。椎动脉型患者前倾角宜较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宜取几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牵引。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常用的牵引重量差异很大,可为患者自身体重的1/10-1/5,多数用6-7kg,开始时用较小重量以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即将结束时患者应有明显的颈部受牵伸感觉,但无特殊不适,如这种感觉不明显,重量应酌情增加。每次牵引持续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可作不同的组合,一般牵引重量较大时持续时间较短,牵引重量较小时持续时间较长。(2)如坐位牵引疗效不显著,或患者症状较重或体弱不耐久坐时,可采用仰卧位牵引。用枕垫保持适当姿位,牵引重量一般为2-3kg。持续牵引两小时后休息15分钟,然后再做牵引,每天牵引总时间可达10-14小时。(3)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被认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是牵引两分钟,放松或减小牵引重量1分钟,反复进行半小时左右。
运动要适当 平衡是法宝
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可活跃颈椎区域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同时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减轻症状;并可增强颈部肌肉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反复发作。“麦肯基力疗法”是一种已被多国医学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自我防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颈椎及腰椎疾病的临床康复医疗。
练习1:第一步: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平视前方,并完全放松。此时头部会自然前凸。第二步:缓慢且平衡地向后移动头部,直到不能再向后为止。在做这个动作时,要一直平视前方,不要让头部向后倾斜,也不要向上看。第三步:当头部向后移动到最大幅度后,再做头部回缩的姿势。双手可以放在下巴上,辅助头部缓慢地向后推。保持这个姿势几秒钟。然后放松,这时头部和颈部会恢复自然突出的姿势。重复这组动作,确保动作幅度达到最大。
练习2:先做颈练习1,然后保持头部回缩的姿势,准备做练习2。练习2应当每天做六到八组,每组十次。如果在练习时感觉到疼痛难忍,可以用练习3代替。
练习3:第一步:仰卧在床上,头部放在床边,不要靠在床头上。平躺在床上,放松头部和肩膀,不要使用枕头。使用头部力量(不要用手)尽量将头部向床垫上压。第二步:使用头部力量(不要用手)尽量将头部向床垫上压,同时收缩下颌。保持这一姿势几秒钟,头部和颈部会自然恢复到开始的姿势。练习时确保头部和颈部向后移动到最大幅度。
练习4:第一步:在做本项练习前,必须先做练习3。仰卧在床上,用一只手支撑住头部,慢慢移动,使头、脖子和肩膀露在床沿外。第二步:在用一只手支撑住头部的同时,缓慢地仰头,然后逐步把手移开,并尽可能向下看地板,将头部的动作幅度做到最大。保持这一姿势,将头部稍稍左右转动。
及早预防是关键
人们常把颈椎的不适看作“小病小灾”,不预防也不治疗,殊不知颈椎是人体活动最多的部位,一旦受损,极易引起疼痛加剧、病情加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及早预防很关键。要改正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最好自制一直径约10厘米的长条样小枕,放于颈下仰卧;不可有突然或频繁的转头动作;杜绝打麻将或躺在床上看电视、坐车打瞌睡等不良习惯;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及过度疲劳。
对于长期低头工作或沉溺于低头阅读或玩手机的“低头族”,要努力减少低头动作和低头时间,必须连续低头时也要定期抬头休息一会儿、活动颈部和四肢以减少肌肉的疲劳。平时要注意颈部肌肉的功能锻炼,放风筝、打羽毛球等经常仰头的运动可以加强颈部肌肉后伸的力量;游泳可以锻炼颈部和腰背部肌肉,减少肌肉的劳损。
掌握正确的日常颈部锻炼方法:双手抱头枕部向前用力、头后仰用力对抗,持续几秒钟放松,这个动作可锻炼颈椎后部肌肉。一旦出现疑似颈椎病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科学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