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过后,人们又重新投入到了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然而不少人却因没有及时做好身心的自我调解患上了“节日综合征”,出现了一系列身体不适的症状,影响正常生活秩序的恢复。
节日综合征是身心不适
“节日综合征”实际上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疾病,而是指在长假前后由于生活规律、生活节奏、社会角色的变化和调整,所引发的一系列身心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因节日期间人体生物钟被打乱而出现的疲倦、乏力、精神欠佳;春节团聚之后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启程离家,作为父母尤其是老人产生的失落、抑郁、焦虑心情;节日期间饮食紊乱、烟酒过量等导致胃肠道不适;还有一些人由于打麻将时间过久导致“暂短性行走神经消失”、看电视时间过长患上“视屏终端症”以及长时间放松后的“上班恐惧症”等。
躯体因素、心理因素都可能成为引发节日综合征的原因。春节期间,举家团圆、亲朋欢聚,人们往往处在持续而强烈的兴奋、激动之中,这种过度的兴奋和激动会刺激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的分泌,特别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还有些节日期间“宅”在家里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因受到节日里亲人团聚欢乐氛围的刺激、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诱发病情变化,导致病情加重。因此,防治节日综合征,既要让身体“不受累”,还要保持情绪“别感冒”。
调整身心 远离“情绪感冒”
“情绪感冒”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障碍,包括情绪低落、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意思是说这些情绪问题所致疾病“像伤风感冒一样普遍”,因此在西方被称为“情绪感冒”,是对心理精神疾病的一种描述。心理精神和躯体即“心”与身体,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共同参与人体的全部活动。近年来,国内某些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心理健康在整体健康中应占据一半以上的比重,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心理健康是更为重要的健康指标。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具体而言,包括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人格、社交的能力、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具有抗打击和康复的能力。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很多疾病都能找到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像病毒、细菌一样,可引起躯体疾病。
中医学也对“情绪感冒”有着科学的认知。传统中医学观点认为,任何内在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导致身体上的变化,所以中医学非常强调“心病心医”,不能大喜大悲。《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便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中“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与现代健康概念不谋而合,“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更是表明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这篇经典古文对心理健康的描述完全符合现代精神心理学对正常心理的评定标准,并对现代人调整心理状态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百病皆生于气,万事劳其行,百忧撼其心。”许多研究表明,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是健康的大敌,会造成挫折和心理应激,影响人体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机体各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摆脱节日综合征三“处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同时兼顾躯体与心理两个因素,科学应对节日综合征呢?
专家“把脉”:很多人在假日期间通宵达旦、不眠不休地尽情娱乐,还有些上班族想趁假期充分补充睡眠,经常睡到“日上三竿”,这些做法都打乱了自身原有的生活规律,使人体生物钟发生改变,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严重的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让各种疾病乘虚而入。
健康处方:生活规律,起居有序。及时调整生活规律,按时作息,假期结束后,无论应酬还是娱乐都要有节制,要保证充足睡眠,防止过度疲劳;孩子要及早收心,读书休闲相结合,家长及时帮助孩子调整生物钟,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儿女要多关爱老年人,有条件的多回家陪伴老人,在外地工作的要经常给父母打电话,使他们身心得到安慰;老年人自身也要学会调整心态,多与同龄人聚会聊天,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保持乐观情绪;抑郁、焦虑症患者,可以利用节日时间巩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感受亲情与友情,帮助自身缓解抑郁、焦虑等症状,积极地面对未来,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应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关怀,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排遣焦躁情绪,使他们在节日期间不再感到孤单、烦躁。
专家“把脉”:节日期间由于食用了大量鸡、鸭、鱼、肉等高蛋白食物,易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及上腹部不适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头昏、心慌。
健康处方:饮食规律,营养均衡。一是碱性食物与酸性食物要合理搭配。如果人体血液呈酸性,人就容易疲劳,同时抵抗力也会下降,而肉类食品几乎都是酸性的,搭配吃些碱性食物可以使酸碱平衡。碱性食物包括海带、青菜、香菇、萝卜等。二是要“补钾排钠”。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原本就偏高,而节日期间更多的食盐摄入会导致血液中钠含量增高,进而引发高血压。补钾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应多吃含钾较丰富的蔬菜,如紫菜、海带、香菇、芦笋、豌豆苗、莴笋、芹菜等。三是多吃粗纤维食品。肉类、禽类、水产品都不含膳食纤维,吃多了易造成便秘,而便秘是诱发结肠癌的首位元凶。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主要有小米、玉米、麦片、花生、水果、卷心菜、萝卜等。
专家“把脉”:今年春节期间,我院接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与人们的运动量减少、睡眠不足、情绪波动等均有关系,尤其是运动量减少。节日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打牌狂欢、举杯畅饮,久坐不动,运动减少,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之下,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出现下肢僵硬、发麻、血流不畅甚至栓塞等,一旦血栓脱落经血液循环到心脏和肺动脉即可能危及生命。
健康处方:适当运动,健体防病。科学、合理、有规律地定量运动,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体育锻炼,如跑步、骑自行车远行、去健身房健身或打篮球、踢足球等运动,不仅可强健体魄,而且有助于保持乐观、平和的心理状态。但是对于以下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我们建议要进行预防性筛查,以防患于未然:(1)高血压病史(≥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2)房颤或明显的脉搏不齐;(3)吸烟;(4)血脂异常或未知;(5)糖尿病;(6)很少进行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标准是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持续时间超过1年;从事中重度体力劳动者视为经常有体育锻炼);(7)明显超重或肥胖(BMI≥26kg/㎡);(8)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医患连线:
问:我因工作压力大,近3个月出现了入睡困难并逐渐加重,有时几乎整夜无法入睡,伴有头部不适感、头晕、困倦、周身乏力、精力不足、记忆力减退、急躁易怒、情绪低落、总是高兴不起来,并偶尔伴有心慌、气短等症状。我这是怎么了?
于爱文:从您的描述推测,您目前处于情绪的抑郁焦虑状态,应及时到医院进一步就诊,排除颅内器质性疾病,积极进行心理调整,并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焦虑药物治疗。不必过度担心,这种疾病预后良好,及时就医就可避免病情加重或诱发躯体疾病。
问:我丈夫两个月前患上了高血压性脑出血,目前正在进行康复治疗。最近我发现他经常感到紧张、害怕,晚上失眠,食欲减退,血压忽高忽低,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念头,对康复也失去了信心。这是怎么回事?
于爱文:您的丈夫患上了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卒中后抑郁,要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脑卒中后至少有40%-50%的病人有抑郁的体验,多发生在脑卒中后的2个月至1年,部分病人可能出现自杀等不良后果,需及时防范。
问:我妻子产后3个月了,近两月她情绪低落,经常哭泣,无精打采,睡眠差,有时整夜不能入睡,伴有心慌、胸闷、气短、周身关节酸痛,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她得了什么病?
于爱文:她这是患了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在15%-30%之间,通常在产后6周内发病,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再加重可对母亲和孩子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预防,发现情况及时到医院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