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旨在顺应季节变化,通过养阳防风、强身健体,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下面坚持传统中医理论,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为大家讲述春季如何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升阳养肝 激发活力
三月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起居合宜:虽然春已至,但寒气未散,尤其是身居北方的人,更要“春捂秋冻”,不要着急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建议早睡早起,晚上11:00前入睡,早上6:30左右起床。
调节情绪:按照自然界的属性,春天属木,与肝相应。春季肝气比较旺,容易出现情绪问题,要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合理运动:可顺应“肝气升发”的特点,根据自身情况多做舒展、拉伸的运动,如爬山、放风筝、慢跑、太极等。运动时衣服不能穿得太少,尤其是体质虚弱或缺乏锻炼的人群,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宜的锻炼项目。
调理饮食:春在人体主肝,春季养生不当,易伤肝气。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春季应少吃酸性食物,可适当吃些甘味食物,如大枣、山药、甘蔗等,以补养脾气。春季天气转暖,细菌开始繁殖且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导致疾病。可多吃芽类食物,顺应春季升发,更好补充阳气,如豆芽、香椿、水芹、春笋、芦笋等应季蔬菜和新鲜水果;需要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E,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食用鸡蛋、鱼、虾、牛肉等,补充优质蛋白。
梳头升阳:春季梳头好处多,可以活络头皮、疏散风邪、提神醒脑、美容养颜等。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12条经脉直接或间接汇集于头部,梳头是疏经通络直接有效且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梳头方式要得当,避免用力过猛,应使用刚性梳子从头发根部开始梳理,每日50次左右。
谨防湿邪 养护脾胃
春天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空气湿气浓度大,故而身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湿气重的原因有内外之分,湿气也有内湿与外湿。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内湿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重,易伤脾胃,应注意健脾祛湿,避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火罐疗法是祛除湿邪的有效方法。以选择背部背俞穴为主,从肺俞至膀胱俞包括五脏六腑调节脏腑气机,并通过经络传导。平衡火罐每周一次,连续一个月四次为一疗程,通过良性刺激及火罐效应,手法包括闪罐、揉罐、抖罐、走罐、留罐,循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进行治疗,补泄结合,从而达到调理全身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其中,闪罐,指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反复吸拔多次,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揉罐,指利用罐的余温刺激皮肤表面,具有放松肌肉、温经散寒的作用;抖罐,即来回摆动火罐,具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的功效;走罐,指涂上润滑油后在皮肤上往返移动火罐,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的作用;留罐,指使罐吸附于身体表面并留置一段时间,一般5至10分钟,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
顺时养阳 助童生长
春季肝当令,儿童养生要以“扶阳健脾”为原则。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容易感受外邪,患上感冒、咳嗽、厌食、便秘、面瘫、过敏及传染病等多种疾病,如能顺时养生保健,不仅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能促进身高的增长。在运动上可以适当增加儿童的户外活动,以促进阳气的升发。户外运动可增加与阳光的接触,日光又是合成维生素D的必要条件,从而促进钙的吸收,达到长高的目的。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调理好肝脾可以使小儿营养吸收更好,从而达到促进小儿生长发育的目的。石斛归胃、肾经,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效。《本草通玄》中提到:“石斛,甘可悦脾,咸能益肾,故多功于水土二脏。但气性宽缓,无捷奏之功,古人以此代茶,甚清膈上。”小儿可以用石斛3g代茶饮,以健脾助生长。
中医调养小儿长高、近视、厌食、积食等疾病,除选用中药口服(汤剂、颗粒剂)外,亦可联合刺四缝疗法、耳穴压豆疗法等外治法。耳穴压豆,是在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保健方法。具体操作是将表面光滑近以圆球状或椭圆状的中药王不留行籽,贴于面积为0.6厘米×0.6厘米的小块胶布中央,然后对准耳穴贴紧并稍加压力,使耳朵感到酸麻胀或发热。贴后嘱每天自行按压数次,每次1至2分钟。每次贴压后保持2至3天,每周两次,一个月为1疗程。近视选用眼、肝、屏间前、屏间后穴位;厌食、积食选用胃、内分泌、三焦、脾穴位;促小儿生长选用脾胃、甲状腺、肾上腺、三焦、内分泌穴位。具体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调整小儿整体阴阳。
阴阳平衡 旧疾不生
春季应调补肝肾,注意情绪调节,避免疾病复发。早春夹寒夹湿,虚邪贼风侵袭肌表,正邪相争,易致脏腑功能失调。春季感冒多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发热恶寒等症状,可选择耳穴疗法,如肺、内鼻、下屏尖、额穴;若伴有咽痛,可加用咽喉、扁桃体穴。
“开四关”也是调整人体阴阳的一种方法。“四关”这一概念,首先出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由大肠经合谷穴及肝经太冲穴组成:合谷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太冲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左右共计4穴。
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泻之可清热泻火,补之可补气振羸。太冲是足厥阴经的原穴,泻之可疏肝理气,平肝熄风,补之可养肝血。针刺原穴能调整脏腑气血,通达三焦气机,改善内脏功能,发挥其扶正抗邪的作用。太冲为冲脉之支别处,与冲脉、肾脉脉气相应,故针刺太冲亦可有调理冲、肾脉之功。合谷,太冲,其实如中药处方中药与药的关系一样,穴位与穴位之间也存在着配伍关系。四关穴有鼓舞营卫气血运行的功能,其升降调节方法与中药方剂小柴胡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合谷和太冲两穴一阳一阴、一气一血、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共奏气血、阴阳、脏腑同调之功。开四关穴结合辨证分型取穴,或补或泻,具有镇静安神、健脾养肝强肾、调理冲任、扶正培元的作用。
关注血压 调畅情志
春季气温回升,易引发高血压,应调畅肝脏以减压,避免过度劳累。此时气温波动较大,血管收缩和舒张状态易失衡,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心梗及肺栓塞等。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头部和颈部保暖。除规范服药外,也可选用耳穴贴敷的方法,选用肾上腺、皮质下、额穴位。应保持心情舒畅,减少胃病和神经痛的发生。若出现失眠的情况,即中医的“不寐”,可选用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等穴位,以疏肝行气、扶阳健脾。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肥腻的食物。